结合心理学基础理论与孩子学习成长实际情况,我写了一个关于孩子心智开发的时间表,期待给家长一些启发:
一、0-1岁:开发身体就是开发心智
身体感触觉的发展,是孩子后期心智发展的基础。所以,家长如果想培养一个聪明机灵的孩子,在这个阶段,关键就是开发孩子的感触觉系统。
首先,是关于孩子触觉开发的建议:
1, 尽可能顺产。让孩子出生的时候,全身皮肤经历充分的摩擦,将让孩子后期的智力上一个台阶。这是孩子第一次开发感触觉的机会。如果没有经历产道的摩擦和挤压,部分孩子就出现“感统失调”性的多动症。这也是为什么,婴幼儿心理修复练习中,专门有产道模拟训练。
2, 充分满足孩子口欲期的接触需要。一方面,可采用尽量长时间的母乳喂养,最好两年左右。这样可以充分开发孩子嘴部的感触觉,有利于孩子的心智成长。
另一方面,包容和允许孩子吮吸手指,因为这是口欲期孩子智力发展的必经过程。如果孩子口欲期的需求未得到满足,这个需求将一直存在,成年后更容易咬笔头、贪吃或迷恋吸烟等。
所以,如果孩子喜欢啃咬玩具,尽可能把玩具洗干净,并购买专门用于啃咬的玩具,而不要强硬阻止孩子的啃咬行为。强硬的打断孩子的任何行为,在他们的内心都可能种下“自我否定”和“自卑”的种子。
3, 让孩子自由的爬行。爬行也是婴幼儿感触觉发展的重要方式。有研究显示,经历过长时间的爬行期的孩子,智力发展较好。
其次,是培养孩子心理感受能力。这更为重要。
1, 安全感培养。建议孩子一岁以前,母亲可以陪伴孩子。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1岁以前的孩子主要需要母亲,1岁以后孩子性别观和世界观发展的时候,才更需要父母共同陪伴。
婴幼儿的心智较为敏感,对于安全感的需求也十分强烈。根据孩子的母子依恋关系,孩子分为三种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在1岁以内母子依恋关系良好的孩子,是安全型依恋,他们在成年后更容易与外界和他人建立关系;1岁以内严重缺乏母亲的陪伴,经常在需要的时候得不到母亲的支持的孩子,将形成反抗型依恋模式,他们在成年后内心对于稳定关系的建立充满恐惧和愤怒;居于两者之间的是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婴幼儿,他们也没有建立良好的母子依恋关系,对于长大以后发展稳定关系带来困难,并容易对他人产生怀疑和猜测。
同时,多项研究表明,安全感的培养,会直接影响孩子的语言发育、阅读能力发展以及记忆力发展。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学习能力将受到严重影响。
2, 多拥抱孩子。父母与孩子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孩子的感受力培养,让孩子更好的与父母进行亲情交流。
二、1-6岁:以玩为主
从埃里克森的人格成长图我们可以发现,孩子7岁以前,只要是心灵素质和性格品质的培养。比如,0-2岁是培养孩子“信任与希望”的品质;2-4岁是培养孩子“意志力与勇敢”的品质;4-7岁是培养孩子“目标与主动”的品质。
然后经过7年的成长,孩子完成心灵建设,接着将进入疯狂的学习好奇阶段。所以,对1-6岁的家长,开发孩子心智的建议是:
1,关注孩子的右脑开发和想象力培养。比如: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天赋培养;或者英语语感、古文语感、数学空间关系等知识的渗透。而不要在这个阶段,一味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是徒劳的。
2,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空间,让孩子发挥出他无限的创造力。这个阶段孩子会经历人生中第一次叛逆期,他会在生活方面走向独立。最简单的表现,就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玩玩具。
所以,父母需要给孩子足够的自由,让这棵小树舒展开枝叶,呈现出自己的风貌。如果约束太多,强制太多,最直接打击的就是孩子的自信心。并同时增加孩子在第二次叛逆期的攻击性。
三、7-12岁:学习黄金时期
如果孩子可以在0-7岁健康完成内在的探索与建设,7-12岁他对外界的好奇心,与对学习的热情是自然而发的。尤其在我国这种把孩子逼到墙角的应试教育体制中成长,学校生怕给孩子太多自由空间,老师希望用作业霸占孩子的所有时光。
所以,小学就变成唯一较为轻松的学习阶段。我们应好好珍惜和把握。
建议一,尽可能多的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名著都是挺好的选择。这让孩子开阔视野,了解外面的世界,培养自己的判断力。如果家长可以和孩子共同学习与交流,那将是非常不错的家庭文化之一。
当然,换个角度说,父母想塑造孩子的世界观,影响孩子的成长,这也几乎是最后的时间了。因为,等到了中学,孩子学习压力增大,身心进入第二次叛逆期,家长想影响孩子将更为困难。
建议二,三年级以后父母可以适当引入学习方法培养。因为10岁左右孩子的思维完成从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型。这个时候,孩子可以慢慢学习记忆方法和思维导图。
记忆方法是学习方法的一个基础,所以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更多以记忆力培养为主。
四、12-18岁:逻辑思维走向成熟
在这个阶段,孩子身心都要经历巨大的考验。一方面,学习压力增大,孩子从小学的两三门主课(语文、数学、英语)一下变成八九门主课(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生物,地理);另一方面,孩子的心灵进入第二次叛逆期,这也是人格健全的最后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心智走向成熟。
建议一,可充分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孩子提升思维能力,减轻学习压力。快速理清知识系统,减轻预习和复习的学习量。
建议二,鼓励孩子在这个阶段探索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会观察自己的学习状况,并总结反思。
建议三,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变得很为重要,父母应充分意识到孩子的身心变化,并给予孩子更多的肯定与自由空间。与此同时,如何协助孩子认识自我,走向人格的完善和成熟,父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孩子在18岁之前未能完善发展人格特质,成年之后,将有可能出现各种障碍性人格,并深刻影响成年后的学习与生活。
附:埃里克森前期人格发展图
最后,愿每位孩子茁壮成长,愿每位家长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