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屋檐下”产生的学习干劲与羁绊 也许十几个充满活力的年轻男子聚在一起很难做到品行端正,但会发生很多有趣的事。 谕吉曾说:“适塾的特产,就是学生们身上的虱子。”可见那里的学生多么没有卫生观念。 因为夏天炎热,大家都会脱光衣服。谕吉也曾赤裸地从洪庵老师的妻子面前一闪而过,此后他一直为此感到非常不好意思。
如果一个人在自己的一段青春中,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并和他们一起挤在一个小空间里拼命地学习,那么这些经历必将成为他一生的财富。不难想象,谕吉在适塾的生活,为他在之后开设庆应义塾提供了很多参考。 我也曾参加过学习集训。 在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曾有一种叫“学生村”的地方,专门接收想在暑假学习的学生。我去的是长野县小海线上的小海町。普通民家会在夏季变成民宿,屋里准备着桌子、台灯和寝具。他们一天提供三餐,让人能专心致志地在屋内学习两三周。 我是在备考大学的时候去的。那里还有一些参加国家医学考试或司法考试的人。虽然大家的年龄与参加的考试各不相同,但是想在夏天集中精力学习的目的是一样的。
4—6月的“外语学习月” 关于如何背单词,书中这样写道: 比如每天记四页单词,看日文翻译写出英文单词,错了就标上记号,之后再写一次,直到全部记住。第二天先预习第一天的内容,然后按照第一天的方法再背四页。第三天复习八页,再背四页。同一个单词连续背三天以后,基本不会再错了。连续背诵五天以后就可以不用再背了。像这样不停地滚动式背诵。 不能间断,必须坚持每天练习。因为也许你还能记住昨天的单词,但是前天的就不一定还记得了。单词背了又忘,很容易影响人的心情,进而让人想要放弃。但是要记住,任何人背五遍以后都能记住。就算是记忆力不好的人,也可以用这个方法把单词背下来,只是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但只要每天坚持,背单词也会开始变得有趣,不再令人痛苦。 (同前) 这虽然是木田老师背诵英语单词的方法,但同样适用于背诵德语单词。
等真正有干劲时再学习也不迟 为什么木田老师能如此干劲十足,用如此快的速度学习呢? 答案就在木田老师的这句话里:“虽然我是在20岁以后才发现自己想学哲学的,不过好在我是在真正想要学习以后才考的大学。”
因为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外语学习又很有必要,木田老师才会如此废寝忘食地学习外语。 其实木田老师在考上大学之前,经常思考关于绝望的问题,并十分推崇《存在与时间》这部哲学著作。其作者是深受克尔凯郭尔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影响的海德格尔。
但是他最终发现,学习外语才是有助于精神安定的良药。对此他这样写道: 每天花七八个小时严格按照计划学习外语,让我觉得自己越来越有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外语学习确实有助于精神安定。坂口安吾在他早期的短篇《学习记》中也提到通过学习巴利语和藏语治疗精神衰弱的方式。我的经历再次佐证了这一论断,外语学习的确对精神健康有好处。
虽然学习梵语与藏语都非常麻烦而且耗费体力,为了搞清楚一个单词甚至需要花很长时间,但只要坚持下去,无论进展多么缓慢总会有收获。
不停翻动字典,成为翻译机器
这种行为与其说是在学外语,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修行。 安吾的作战计划就是只要醒着,就不停地翻动字典,埋头于寻找词语解释的工作中。通过这个行为,阻止自己胡思乱想,继续迷失。 安吾还写道,虽然在这种精神状态之下,连查字典的效率也不及平时的十分之一。“但多亏了这个方法,我才能成功阻止自己继续陷入妄想之中。在大概一年半以后我就找回了曾经的状态。” 强化特技,消除杂念 语言是一种工具。学习语言的本来目的不在于要把这门语言说得多好,而应该是学会以后用它来做什么事情。
这与体育运动的基础训练非常类似,就算不停地练习俯卧撑、锻炼腹肌、坚持跑步,把身体练得如何强壮,也不一定就能打好网球。但是只要坚持训练,比赛时在体能方面就绝不会输给对手。 如果状态不佳,与其纠结是自己的姿势或其他问题,还不如专心锻炼体能。这样更有可能打破僵局。 我觉得安吾的方法与这类似。从“不遗余力、夜以继日、全神贯注地翻字典”“我什么都不想。没错,不能想,不能想”这些话中就可以看出。
从学习基础语法、背单词到看懂文章的意思,一步步提升自己。只要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基础练习上,你就没有时间再去管那些烦扰你的杂念了。 学习外语绝对不能半途而废,像前面木田老师说的那样,只要每天严格按照计划坚持下去,就能看到成果。正是由于目标实现起来有难度,反而能让人静下心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 一个翻译家同事说,翻译最基本的就是要事先定好每天翻译的页数,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今日目标,推进翻译进度。不能因为今天状态好就多翻译一些,明天心情不好就休息一天,而是要像散步那样持之以恒。翻译不是无中生有,文章就在面前,定量完成才是上策。 通过学习语言调整精神状态,我想这将成为语言学习的最新功效。
被人否定的确是一件非常痛苦、难堪的事情,但只有被直截了当地指出问题,才能激发自身的热情。容易蜷缩在狭小世界中的人,更应该试着拿出勇气被彻底地否定一回。如果不这样做,就永远无法突破自我束缚。 不断接受外界的刺激 我想佐伯当时肯定是大受打击的。
不畏惧外界的批评 佐伯祐三的生活方式能给我们什么样的学习启示呢? 首先,不能害怕外界的刺激。只有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强烈的刺激,才能激发人的干劲,让人抱着“一定要让所有人认可”的信念不断努力。 不要因为害怕批评,害怕受伤就蜷缩在自己的世界里,而是要珍惜每一次邂逅,并从中寻找启发。 那些不甘于现状,想要蜕变重生的人,特别适合这种“困境突破法”。 其次,不仅要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还要试着走出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佐伯没有回国,而是一直呆在巴黎,那他还会感觉到幸福吗?虽然他在巴黎的那段时间里创作热情高涨,画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创作风格已经确立。正因为这次回国,他才深刻感觉到:“只能用油画描绘木造建筑的地方,不是属于我的世界。”
掌握与次郎偶人的平衡感 音乐能让灵魂得到自由。 有一种说法是“所有艺术都向往音乐的状态”。因为音乐是一种时间艺术,可以任意变换大小、状态传递到人的内心,有触动人心的作用。如果有一种高强度的工作需要持续耗费脑力、不断深入研究,那么音乐就是缓解紧张情绪的最佳选择。 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与次郎偶人。它依靠向左右延伸的支架保持平衡,只要有一边的支架过长,平衡状态就会解除。只有把另一侧调整到同样长度,并在上面放上同等重量的物体,它才能维持平衡,而且支架越长越稳定。它和人张开双臂保持平衡是一个道理。
通过抄写掌握知识 知识渊博的南方熊楠不满足于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他一生都在以非专业者的身份不断地研究和学习。 熊楠在少年时期就已经掌握了独特的学习方法,就是发挥自身高超的理解与记忆能力对书本进行抄写。
输入与输出的循环 熊楠如鱼得水一般手不释卷,不断抄写他感兴趣的知识。
熊楠的博学多识令人难以置信,据说他在这里阅读、誊写了大约五百本图书。(旁征博引的《纵谈十二生肖》引用了大概四百二十本书,而熊楠誊写的图书数量竟然在它之上。)他的《伦敦摘录本》虽然只记在了记账本一样薄的本子上,但也有53本之多。而且笔记的字体瘦小、毫无留白。从这些笔记中,我们不难想象熊楠专心致志誊写文章的模样。 但是,熊楠的性格中也有刚直、急躁的一面,经常冲撞周围的人。最终,他在阅览室中殴打他人,不得不离开了博物馆。
我并不适合在图书馆学习。大家认真学习的样子,反而会让我失去学习欲望,转头看起大本的美术画册。因为平时很少能买这种大型画册或卷数多的全集,所以我有一种“图书馆适合看这种书”的感觉。因此对于那些和我一样的人来说,在图书馆找资料,然后去其他地方学习才是明智之举。 还有一种人,他们一进入这种所有人都在认真学习的氛围里,就会受到鼓励,顿时充满干劲。这个世界上有人喜欢如同幽静森林一般的传统图书馆,也有人喜欢小巧、气氛有些压抑的图书馆。
最近还有一种以商务人士为对象的会员制图书馆。那里经常会举办一些学习会、研讨会,供人们学习。 由于人们想在图书馆得到的收获不同,图书馆的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
小说家练习长跑的目的 本节我想讲述的是村上春树练习马拉松的故事。 如果你想在某件事上精益求精,不妨效仿村上,通过跑步“直面”身体。 《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书中详细记录了村上春树对长跑的看法、有时出现的身体变化以及对此的感受。说起他坚持长跑的这些年,可以说是一条禁欲的“马拉松之路”。 不仅是写作与跑马拉松,做任何一件事,都需要在了解自己性格、身体特点的前提下不断进行锻炼,才能做到持之以恒。 村上是在1982年的秋天,刚成为专职作家不久后开始长跑的。那时的他因为从早到晚都坐在书桌前写作,导致体力下降、体重增加,而且他抽烟抽得特别厉害。后来他意识到这样对健康很不好,为了保持体力、控制体重,他选择开始跑步。 没想到这一跑竟然跑了20多年。现在他基本每天跑10公里,积极参加各种马拉松大赛,有时甚至会坚持跑完100公里的超级马拉松大赛或挑战铁人三项的比赛。
正因为要面对不健康的东西 小说家总给人一种不健康的感觉。一说到文学家,大家的脑海中往往会浮现出太宰治这类作家的形象。他们夜夜饮酒,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煎熬,通过观察人心的阴暗面来描写灵魂的呐喊。虽然保持身心健康本来就理所应当,而且作家中也不乏热爱运动之人,但是人们总有一种先入为主的观念,认为不健康的生活才适合小说家。 村上也称,写小说就是一种需要面对并处理“人类内心深处的毒素”的极其不健康的工作。 所以想要长期坚持小说家的职业生涯,就要先可以对抗体内的毒素,在身体里建立一套免疫系统。 越是从事艰巨的文字创作工作,就越需要强化自己的体能,训练出强健的肌肉与坚韧的意志力,从而使身体适应这种长时间、高强度的挑战,这就是村上的绝技。 正是要面对小说这种不健康的东西,才更要保持自己身心的健康。 这是一种在固有思想中寻找突破点的做法。 所以村上认为“越是需要面对不健康的东西,就越要保持自身的健康”“不健全的灵魂同样需要健全的肉体”“健康与不健康并不处在对立面”。 也许有人即使处在不健康的状态之中也能出淤泥而不染地完成写作工作,但我认为,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身体,也是无法接连写出畅销小说的。 村上也是这样看待小说的,所以马拉松对他的写作来说不可或缺,这与爱因斯坦用小提琴来与研究互补是一个道理。 锻炼意志力的诀窍 近几年,很多人喜爱上马拉松这项运动。 因为跑步、慢跑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与道具,随时随地都能够轻松地开始练习。只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坚持跑步,就能看到自己体力与体型上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一种既健康又能激发动力的运动。 唯一的问题就是能否长期坚持下去。
要默不作声地完成自己的长跑任务。想跑快时可以适当提速,但是不要忘记在加快节奏的同时缩短跑步的时间,想办法让良好的身体状态维持到明天。写长篇小说的诀窍与此相同。就算还想继续往下写,也要学会适当地放下笔头。这样第二天才会写得更轻松。欧内斯特·海明威也说过类似的话,想要坚持下去,就要保持同一个节奏不停顿,这点对长期作业非常重要。只要设置好一个节奏,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惯性轮按照一定的速度旋转之前,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 (同前) 在坚持某件事情的初级阶段,一定要想办法让身体的良好状态持续到明天。 在遇到学习状态好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想趁着这个势头继续学习下去。
读书也是如此,不能因为觉得有趣就马上将其一口气读完,而是要刻意在精彩的地方停下来。这样一来,你会在第二天读完所有内容之后,依然觉得意犹未尽,想马上拿起一本新书继续阅读。这种正面意义上的“拖到下次”可以帮你制造一个良好的循环。 我们需要“在惯性轮按照一定的速度旋转之前”,下功夫调动自己的积极性,让每天都能有想继续做下去的欲望。 “还挺不错的嘛” 想要增强自己的持久力,还要善于诱导自己的身体与心理。
消化不愉快的经历
村上在倍感压力时有一套自己的精神控制法。学会这个方法会让我们受益匪浅。
如果无缘无故遭人非难(至少我是这么觉得的),或者本以为会被人接纳结果却并不理想的时候,我会增加跑步的距离。通过跑更远的距离消耗更多的能量,以此认识到我自身能力有限、是个脆弱的人。用简单而又直接的物理方法感知最深处的自己。不仅如此,身体还能因此得到强化。所以每当我生气的时候,都会用这种方式把气撒在自己身上。每当觉得后悔,就用这份悔意磨练自己。遇到不愉快的经历时要学会默默地承受,把它们原封不动地消化掉,放入名为小说的容器里(这时尽可能地改变它们的形态),最后再把它们变成故事的一部分,从指尖释放出来。 (同前) 村上在内心波动较大,或者受到外界刺激的时候,会通过加大长跑距离,认识到自身的弱小,释放能量,强化肌肉,把不愉快的经历转变成为让自己强大的武器。
坚持符合自身心理特点的活动 在《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这本有趣的书中,当代人气第一的小说家村上春树是这样介绍自己的性格的: 我从来都不是一个争强好胜的人,这个性格到现在也没有改变。无论是输是赢,我都不会在意。比起这个,我更在乎有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长跑是一项十分符合我自身心理特点的体育运动。 我的肌肉总要花很长时间才能进入状态。虽然刚开始运动的时候,我的身体反应会迟缓很多,但是一旦做好热身运动,无需勉强自己也可以坚持得很久。
符合自身性格特点是坚持下去的重要条件之一。无论是多么辛苦的一件事,只要它符合自身性格特点,我们就能长久地坚持下去。 告别昨日的自己,迎接今天的自己。这种转换不是简单地保持身体健康或放松身心,而是更高层面上的告别过去、积极向前。 如果内心觉得自己是“被迫”这么做的,就不会有一个积极的心态。我们必须直面自己内心涌现出来的真实想法。 无论是运动、艺术、工作抑或是家务,都要让自己不断进步并引以为傲。学习也是如此。
第三部分 立竿见影“斋藤式”速效学习法
把短板变成兴趣 “一气呵成学习法” 本章将会向大家介绍一些迅速树立自信心的学习法,这些方法非常适合那些还没有找到“制胜球”的人。 教中学生英语的时候我发现了一种高效学习法——“一口气读一本书”学习法。 具体的做法是直接让刚开始学英语、不懂任何单词和语法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读英语课本。 市面上有一套专门面向初学者,名为“阶梯系列”的英译丛书。我从中选择了《奔跑吧,梅洛斯》这篇文章。其英文题目是Run,Melos,run,非常简单易懂。
由此一来,英语学习也会进行得非常顺利。 大人同样可以使用这个方法。 先试着读完一个自己知道或自己感兴趣的故事。 最好是选择那些能让你一直兴致盎然的书,比如儿时喜欢过的书籍,或深受感动的电影的原作。提前准备好译本,你会恍然大悟:“原来翻译是这样表现的呀”,并从中找到另一种乐趣。 发现了特洛伊遗迹的谢里曼精通多
门语言,他能用大概六个月的时间掌握一门外语,然后用该语言写作、与当地人聊天。他的方法就是不停朗诵简短的文章,直到全部背诵下来。 比如他在学习法语的时候,就背诵了《忒勒马科斯的冒险》与《保尔和薇吉妮》这两本书。这两本书的内容简单易懂,都是面向青少年的读物。 再到后来学习希腊语时,他先是找到了现代希腊语版本的《保尔和薇吉妮》,然后通过与法语原文对比进行学习。学习古希腊语的时候,他又反复阅读背诵了《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谢里曼并不是直奔学习中最难的部分,而是通过消化整本书的内容最快速、最直接地掌握自己想学的知识。
如果目标过于简单,集训就失去意义了。这就需要将目标定得很高,无法轻易实现。 一起学习可以让人看到对方努力的样子,产生一种同舟共济的意识。就算中途感到厌烦想要放弃,也可以相互鼓励继续坚持下去。 这种短期集训的关键在于要抓住集中精力、彻底投入的感觉。所以在集训中,题海战术比攻克重难点更有成效。比如持续背诵、反复做题或不断思考方案,总之先不管质量,试着以数量取胜。
注意力集中,进入巅峰领域 “集中学习法” 人在跑步时总会有觉得特别疲惫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在这个时候咬咬牙坚持下去,身体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而且还会让人觉得跑多远都不在话下。我把这种情况称为进入“巅峰领域”。学习也是如此,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同样也能进入这种领域,而且只要进入了巅峰领域,就不会再觉得厌烦与辛苦。 “集中学习法”可以帮助我们进入这种“一旦进入其中就会让人觉得异常轻松”的领域。 想必每个人在学生时代都经历过考前临时抱佛脚的情况。就算是平时不怎么学习的人也会拼命地背诵考试内容。根本没有时间慢悠悠地找学习状态,必须分秒必争地与眼前的题目搏斗。
集中学习法”就是在这种精神紧绷的状态下,坚持不懈地学习。它能让不擅长变成擅长。 不擅长与讨厌的情绪往往是成对出现的。因为讨厌所以不想做,因为不做所以不擅长,因为学不好所以讨厌的情绪愈发高涨。为了打破这种恶性循环,就要集中精力来着手自己不擅长的事。 要诀是不能拖拉,要事先规定好一个期限,然后集中精力展开学习。定好要在多少天以内完成什么目标,就会完成很大的工作量。如果是背诵任务,则要反复记忆直到把内容彻底刻在脑子里。 我认为这个期限在两周左右比较妥当。 之前介绍的“连休集训学习法”就是热身版、迷你版的“集中学习法”。 如果是临时抱佛脚,那么一旦考试结束,背过的内容就会被忘得精光。但如果使用需要反复记忆的“集中学习法”,就可以像腌得非常入味的酱菜那样,把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因为这种记忆不是浅层记忆,而属于深层记忆。
用非常快的节奏说出日语、英语,用1个小时把1500个单词全部过一遍,然后再反复记忆。 背到一半的时候肯定会感到厌烦,肯定会想要放弃。 但一定要耐住性子坚持下去。告诉自己:“跨越了这道坎就能进入巅峰领域了”“在背单词上,不会有人比我更专注了”,不管是大脑开始放空、效率开始降低,还是连做梦也想着背单词,都要一直坚持下去。 只要这样做,你就能进入巅峰领域,并轻松地坚持下去。
这是一家会让员工感到幸福的公司。访谈中经营者的面容也让人印象深刻,给人一种很温和的感觉。他并不在乎能赚多少钱,同时,他身上也有着十分令人感动的人格魅力。 也许经过后期包装,经营者的形象与平时多少有些不同,但多亏了这档节目,我才有机会接触到地方工厂的经营者,有了这一生中仅此一次的邂逅。 经营者的生活方式、为人处世、果决的行事作风都有值得我们学习,并从中获取启示的地方。 无论是什么工作,都需要解决如何快速处理订单、尽早交货的问题。“a-one精密”的经营方式也可以帮我们找到问题的答案。 关于如何进步的理论都是相通的。
用自己的方式整理实时新闻 “剪报学习法” 以前把新闻报纸做成剪报是处理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 但如今,比起通过做剪报整理信息库,在网上检索一下要方便快捷得多。因此,新闻剪报已然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就新闻的传播速度与范围而言,报社完全比不过网络公司。 现在独居的年轻人中,很少有还会订报纸的人。 但我认为,正因为处于这样的时代,我们才更要反其道而行之。我在这里向各位推荐一种“剪报学习法”。因为把新闻从报纸上剪下来,然后贴在本子上的这种行为是极具价值的。
不能漫无目的地看报,而是要通过做笔记或对报纸进行剪裁整理(也可以制作剪报本)把重要的事情刻在脑子里。新闻并不是一种具有一贯性的媒体,半年后对同一件事的评价很有可能完全相反。所以我们应该一边整理、一边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虽然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很多人开始认为剪报是一件无用功,转而依赖起庞大的网络数据库。但我知道的所有顶尖的情报专家都会亲手制作剪报,这样做对信息的记忆要深刻得多。只要坚持3~6个月的新闻研究,就能对对手国、组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国家谋略》,佐藤优著) 至少对于那些想要活用新闻信息的人来说,剪报学习法并不落伍。
建立一个自己偏爱的世界 “用剪报构建自己的世界” 植草甚一的随笔《植草甚一剪报本》系列丛书从1976年一直出版到1980年。近年来再次复刊,又收获了不小的人气。 《植草甚一style》中这样描述剪报的魅力: 无论是杂志还是报纸,首先要撕掉没用的广告。一篇报道是否有价值,只看两三行就能知道。不断剪裁、收集有价值的报道,让剪报本越来越厚。可以说剪报本就是植草甚一的大脑,里面按照各种不同的主题分门别类,如电影、喜剧、美国小说、爵士、池波正太郎、黑人暴动,等等。从这些五花八门的主题也可以看出他广泛的兴趣爱好。
构成世界的元素有时需要我们主动地寻找,有时又会通过天线不期而至。只要我们备好天线随时准备接收信息,它们就会纷至沓来。这样一来,我们的世界就会越来越广阔。 但我认为我们的世界里不能只有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事物。我们还要通过这些兴趣爱好与社会接轨。从这个角度看,三浦先生的世界是非常广阔的。
学生时代,其实大家都不太懂“自在”“自为”“投射”“自由”等这些哲学的专业词汇,但是却能通过“耳学法”在与朋友们的讨论中逐渐学会这些概念。 书中认为“我们会在听到一些词汇后,在完全不懂也不知道如何表达的情况下,就自己心中某个模糊的概念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由此与他人形成一种新型的关系。” 文中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一位女性,她从学生时代起就不擅长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籍。
那她为什么还会在大学毕业后参加读书会呢?原因是一旦走向社会,就很难遇到像大学时那样能与自己聊天的人了。她是因为想找个聊天的对象,才参加了读书会。 因为不擅长看书,她不太能读懂海德格尔或尼采的书。但却能在聊天中自然地、相对准确地说起“实存”“了解”“存在可能性”“怨恨”“强者与弱者”“浪漫主义”“颓废”这些词。 她能用这些自己既不能理解、又无法解释的概念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思想。虽然只是一些用耳朵听来的哲学知识,却能在无形之中帮她了解自己、拓宽人际关系。 故事到这里就讲完了。 我到底想表达什么呢?其实就是下面这一句话。
耳学法也许只能让我们懂得一些浅显的哲学知识,这些知识有时甚至还不能帮我们解决生活中复杂的人际关系。所以,与其卖弄这些知识,不如利用它们让自己变得更聪明。” 我认为学习最终的目的不是掌握好专业知识,而是要利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我们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更多便利。 经常有一些老太太,她们嘴上说着“我什么都不懂”,却能道出耐人寻味的话。可见很多智慧都是在生活中不断积累而成的。
要说为什么,这是因为理解能力高的人会在明白一道题以后,马上就想继续往下学。因为已经懂了,所以不想在同一个地方浪费时间。因为练习题太麻烦了,所以根本不想做。其实越是那些能迅速听懂的人,越不愿意花时间进行反复的练习。 例题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的,而练习题则会帮助我们熟练掌握知识。“听懂”和“会做”有着天壤之别。 因为我并不喜欢做脚踏实地的练习,所以深知喜欢学习就是要喜欢练习。弄明白一道题并不厉害,倾注体力做到熟练掌握才是真正的厉害。
现在已经有人告诉你学习的诀窍就是把重要的练习册做上十遍。如果你能按照要求做完十遍,那你就会成功。如果做了几遍就想放弃,那你永远不会有所长进。数学相对较好的人能通过不断地练习做到熟练掌握,进而学得更好。而不喜欢数学的人根本不想反复地做练习——这就是现实。 达到熟练的具体过程如下: 第一遍,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如果不会做,就通过看答案帮助理解。如果看了还是不懂,就去问老师。 第二遍,如果还是不会做,可以继续看答案。因为之前已经把自己不会的地方搞懂了一遍,所以这次再看答案肯定能懂。 但在做第二遍的时候会产生不耐烦的心理,不是因为之前做过,而是因为看题就像看新朋友一样,什么都不记得。此时,内心会开始焦躁:“不会吧,明明之前全部做过一遍,为什么我现在什么都不记得了?”然后因此陷入自卑之中。
练习剑法时需要反复练习,勤加锻炼。 学习也要“勤加锻炼”。 面试官一般认为那些在运动社团里参加过高强度训练的人更有毅力,更容易突破工作上的困难。 以前的确如此,但最近我开始对这一观点抱有疑问。因为现在有不少年轻人虽然能在社团里拼命地训练,但却无法把这种势头用在学习或其他事情上。 本以为是个有毅力的大好青年,但录用以后却发现对方会以“这和社团的性质完全不一样,所以我做不到”为由,一遭遇困难就马上选择放弃。这样只会让公司蒙受巨大损失。
学习的意义就在于要培养面对任何困难都能勇往直前、沉着应对的精神。 我们需要让学习变成强大内心的工具。不能仅仅因为做成了一件小事就沾沾自喜,而是要通过这件事不断强大自己的精神,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我之所以会写这本书,并不是想让大家注重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为了让大家都爱上学习,而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学习变得更坚强、更成熟。 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把在学习、学艺与运动上收获的强大意志,延续到其他领域。
但其实失败时也无须自怨自艾。正如本书的作者所说,不顺利是正常的,你“只是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既然学习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的行为,那么找对方法十分重要。方法对了,我们才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