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从小开始上语文课的时候,最怕的都是作文课。因为一看到要写几百几千字,想想都觉得可怕。延续到我们大学毕业进入工作中,面对工作报告、工作总结、各种文档,总是有种崩溃的感觉,那么它为什么会让你觉得痛苦呢?第一可能是因为懒惰是人的本性,第二可能是你真的不知道要如何去写。懒的问题在解决了第二个问题之后它也就不复存在了,因为你会痴迷于写作,对它上瘾。
美国著名写作专家劳拉·布朗博士通过写作转盘教给你如何做到下笔有神:目标——读者——头脑风暴——组织——写初稿——修改。
1.你想干嘛——明确你的目标
朋友生日需要我们写几句贺词,祝福朋友;求职的时候需要我们填写简历,希望能够通过简历争取到面试的机会;产品开发制作完成的时候,需要我们编写产品说明书,引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避免在过程中造成任何的不好体验。仔细思考我们想要通过我们写出来的文字表达什么,如果想要达成你的目标,你需要做什么,以及如何去做。试想如果你想要去面试一家心仪的公司的岗位,那么一份非常有针对性的简历会让对方轻松明确了解你的能力,对自己的找工作有多大的提升。
2.面向对象——了解你的读者
所有作品都是有读者的,即便是你的私人日记,你也会是它的读者。一份好的作品,会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进行思考:读者想要了解什么,是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阐述,阐述内容是否能够满足读者要求;同时,设想下读者初看到和看完之后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对于读者,需要思考两个关键问题:信息和态度。你所表述的信息包含哪些,读者已经掌握多少?选择信息的黄金法则是:要用足量的有效信息,让你的读者行动起来。了解潜在读者的态度,我们发给上司的工作报告和发给朋友的周末活动预约,上次看到时候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朋友则是一种更轻松的情绪。适当了解读者,预测对方看到文章的反应,帮助你优化自己写作中的语气和措辞。
3.头脑风暴锁定内容
确定了目标和读者之后,下一步就是需要思考写什么内容了,头脑风暴就是帮我们将相关的所有内容全部列出来的一个过程。通过一些简单的规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头脑风暴:
想出来的点子越多越好,点子越多,那么有用点子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不需要审查和评论,让思维自由发散,将所有的点子都直接写下来,不进行任何描述和评论;(这里提供一个方法:如果计划要写某一个文章的时候,可以在平时将想到的所有点子都记录在云笔记中,等到使用的时候再进行进一步的思维发散)
接受不同寻常的想法,有时候一个不靠谱的想法,或许就会引申出下一个非常实用的点子;
合并改进你的点子,对于重合的点子进行合并调整。
头脑风暴的过程中,一定要克制住去批判某个点子的念头,并且越多次的头脑风暴,你会发现你的创造力会越来愈好。
4.组织文章列提纲
组织文章,就是去理清文章的脉络,通过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可以提供给你一个逻辑化的组织方式,解决读者可能出现的消极反应。不同类型的文章,可能组织文章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产品说明书采用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会更好用,描述故事时采用时间顺序或倒叙都是很好的方式,说服别人时将原因按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说明。组织语言与列提纲可以帮助你更快地更严谨地完成你的写作。
5.第一次下笔的都叫初稿
初稿,是坐下来将自己的所有想法按一定逻辑完整流畅表达出来的作品。当你已经完成目标、读者、头脑风暴和提纲的步骤的时候,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问题了,那么就是开始下笔的时候。写作的过程中如果不断地有新的点子,或者觉得少了什么的时候,一定要继续往下写,不要质疑自己,并且写得越多越好。当真正觉得自己写的太烂的时候或者自己写不动的时候,就停下来,看看自己写了什么,看下自己目标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已经完全表达。
6.要记得履行你的义务——修改
很少有人可以一次性完成一份完美的初稿,所以就需要我们进行适当的修改。从反思、重写到校对和改错别字。对于自己的文章,除了审校之外,还要有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初稿,并尽可能地邀请朋友同事来进行检查审校。通常在写完文章之后进行初次的修改,过段时间之后再进行后续的修改,这段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也可以是一天、两天,甚至几天。
关于写作的这几个流程,我们并不是强调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流程进行,而是可以随意打乱顺序进行写作。这个写作的魔法轮盘,转动次数越多,用得越多,不经意间你就会更加关注文章的目的和作者,你的文章功底能就会越来越深厚。三思而后行,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汲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知行合一,将所看所学通过深入解读、反思,并做到运用。
推荐劳拉·布朗博士所著的《完全写作指南》,简直就是写作的百科全书,从我们的生活常用文书,例如各种场景下的贺词、道歉信、慰问信到工作学习中的邮件、简历、报告等一应俱全。唯一的遗憾是作者是美国人,所以可能有部分用法上偏向于西化,期待一部包含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的百科全书式的写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