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没有学工程管理的时候,觉得很迷茫,都是土法子不规范,觉得应该是有一套理论体系来指导处理各种事情。但在学习理论之后,也觉得有问题,因为理论和实际执行是两回事,有时候拍脑门也并不比标准的工程管理效果差多少,反而用那一套管理成本提升不少。尤其是一些小事情上,有脑袋想的那功夫,都做完了。
不太清楚从哪说起比较好,目前,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就是要在项目前期,尽可能的确定好项目范围,减少项目的更改。
之前接触到信息熵的概念,用来描述信息的不确定程度。熵越高,说明事件的不确定性越大。而信息不确定性越大时,该信息的价值越高。
后来想想,怎样和工作中劳动价值体现出来,并不是谁花的时间长或付出力气之类的。而是应该体现在,降低整体信息的不确定性上面。
我们总是说,各种事情,缺少一个人,把方方面面给串联起来,然后给周围的人准确的指令,然后去把事情执行下去。
很多时候,和客户争执的点,并不是某些确定工时的体力活,而是那些不确定的东西,一般也会称之为风险。市场销售人员,为了赢得客户满意,拿到合同,经常有过度承诺的情况,对一些项目存在的不确定的风险缺乏关注。
另一方面,在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双方对应需求的理解,也是渐进明细的。客户希望对之前的约定的情况进行变更,以使交付的产品拥有更好的质量。但这些变更,无疑会增加项目实施方的成本,而另一个矛盾,就是这个中间产生的成本由谁来承担。涉及到钱的事情,很多时候就没那么好谈了。没有可观的盈利情况,那么实施方也没有什么动力,把产品完善好,也很有理由去拿着最开始提出的技术要求,去谈项目验收的事情。
理想情况下,这些是应该在签订合同前谈好的,确定好相关的变更事宜,可这些事情谈多了,似乎也有些不利于合同的签订。
做项目最怕的,还是范围蔓延,客户方面无休止的变更需求。我们经常吐槽,一些客户对自己的产品要如何测试搞不清楚,各种硬软件变更,费时费力还不赚钱,把各种要测试的指标罗列清楚,协议确定下来,我们去施工就完事了啊。客户也很郁闷啊,经常和我们说,号称专业搞仿真测试的,却还要他们来教他们如何测试设备,既然项目包给我们,那么就应该全负责之类的。
关于质量,总是觉得很虚。项目本身就范围、成本、进度构成的铁三角,中间围成了质量。变更其中的一项,就是会影响到其他的顺利进行。一般来说,还是要保证质量的,在中心保持不变。
想来矛盾是在这里,我们产品的质量应该如何界定?还是应该由最初的按照测试指标的方式,逐渐转向以客户满意为主导,全员参与的全面质量管理。也只有质量主导,才能慢慢的赢得市场。
我们缺的并不是技术,技术分占很大一部分,但大家差距也不是特别大。管理还是大于技术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各方面不像这几个字那么简单,它的不确定程度要大于技术。想做好的话,也确实更难。
想来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学习关注的重点,应该是设计出好的质量管理,如何去降低各个环节的不确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