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人都曾经被教育过——比如学生时代追求的学业,接受的教育。每一个人也将成为一个教育者——比如结婚生子、为人父母,培养子女。
我们都在教育人,也曾经被教育过。为什么只有黄石公可以教导出张良这样的学生?现在的老师们、家长们却不行。纵观几千年历史,像孔子、黄石公、鬼谷子一样能教导出优秀学生的人也是屈指可数。
清代的龚自珍有一篇《病梅馆记》,如果把文章的内容往育人方面去联想会很有意思。我们不妨来重温一下这篇文章: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意译文:江宁、苏州、杭州等地都出人才。
“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意译文:“梅花”喻指“人才”、书生、学生,“文人画士”喻指优秀的老师,“天下之民”喻指普通老师。“曲”、“欹”、“疏”、“直”、“正”、“密”代表青年才俊应该具有的各种素质和气质等——总之要中庸不要偏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优秀的老师们都心里清楚,内心明白。但不应该到处乱讲,因为所有的学生不可能都被培养成理想中的那种样子。对于暂时做不到的学生来说,那样要求反而是一种束缚、是有害的。因为你很难把所有的普通老师都变成优秀老师。
“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意译文:普通老师没有那么高的智力把学生培养成完美的人。
“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意译文:有很多聪明的人或教师,发明了很多育人或考试的速成方法,牺牲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自由、生气等),直奔目标、目的。于是他们就能名利双收,于是全天下孩子的心灵成长自然都埋下了问题、隐患。这就是那些聪明人制造的祸端,埋下的隐患。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意译文:我收了三百名学生,都是被误导的,这样下去没有能成才的。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
意译文:我难过、迷惑了好久,现在发誓改变这一现状:不给孩子们负担、压力,给予他们身心的自由,不把他们局限在一个小盆子里,而是直面世界,扎根天下。我要用五年的时间,把孩子们失去的都找回来。
“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意译文:我本来就不是系统内的教育者,甘愿承受各种指责和非议,成立一家“病梅”学堂收学生。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意译文:哎!如果我能有足够多的钱,又有足够多的时间,用来收容、引导被误导的孩子,我的一生唯求服务他们而已。
《病梅馆记》全文完。
孩子们就好比梅花,要想“梅花”盛开、好看、芬香、多姿、赏心悦目,绝非蠢蠢求财之人所能培育的。采用压抑、束缚、速效的办法更是很难达到目的。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德经》
人是最合乎道的物种,可谓是天生道种,绝不是普通人所能教育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都拥有无限的可能,可惜的是遇到了什么样的老师,就很容易变成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们自己都是碌碌无为一辈子,自然教不出卓尔不凡、鹤立鸡群的学生。
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是未来的一匹千里马,但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现在缺少的不是优秀的孩子,而是“伯乐”式的教师。
试问哪家的孩子不优秀?只是全天下都缺少引导孩子进步的“伯乐”。
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真正有智慧的人,有几个会去当教师。他们可能大部分都投身于科技兴国,有的从政,有的从军,有的从商。
各行各业中真正的人才永远都是缺乏的,教师队伍的人才缺乏尤为严重。可能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改变。即使您的孩子分到了好的学校,也未必就能分到好的老师。搞不好还会遇到那些名利双收的“文人画士”。
每个人最终能学成什么样?大家还是各安天命吧!这个时候,父母的家庭教育可能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夫用兵之要,在崇礼而重禄。礼崇,则智士至;禄重,则义士轻死。”——《黄石公·三略》
“礼”近似于名,“禄”相当于利。名利双全,士归之。这句话适用于军事,应该也适用于教育。掌军重在赏罚分明,但是教师队伍的赏罚力度可能要差很多,组织也过于分散。
现在的老师还无法像黄石公一样教导出张良那样的学生,可能是因为缺少“天下名士共归之”的制度与激励机制。毕竟,当前国家的主要任务还是安全与发展。各行各业都人才难得,如果都跑去搞教育了,谁来搞经济、谁来搞军事、谁来搞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