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9

                                发热

小儿发热是一个症状,而非一种疾病,但是许多疾病均会引起小儿发热。西医学亦持此观点。

小儿发热是指小儿的体温高于正常标准的状态。人的体温是波动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36℃~37℃(腋下体温,下同)。对于小儿来讲,外界环境对体温的影响较大,尤其是新生儿。哭闹、衣被过厚、室温过高、或饭后、饮热水后,均会使小儿的体温暂时性升高,甚至可达38℃,但不久体温应恢复到37℃以下的正常范围。此种情况属于小儿正常的生理反应,不是病理变化,不需治疗。

【发热的病因及中医分类】 根据发热的病因,中医大致将其分为两大类: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

    1.外感发热:六淫之邪风、寒、暑、湿、燥、火皆致人发热。在临床,外邪可单独致人发热,也可相合夹杂致病。最常见的为风寒、风热、暑湿侵犯人体而发热。

    2.内伤发热:可因伤食及阴、阳、气、血虚弱而发热。小儿饥饱无度,饮食不节,故伤食发热,临床十分常见。阴阳气血的虚弱虽然皆可致人发热,但小儿以阴虚内热较为常见。


 【临床检查方法】

1.如何测体温   测体温有三种方法,即腋下、口腔、肛门测试,其正常情况下,人们均采用腋下测温的方法。

测体温的时间,一般以5分钟为宜,不应延长至10分钟以上,因随时间延长体温有渐增的趋向。

发热时,测体温的次数,每日不应少于4次。并应该用专门纸张马上记录下数据,为诊断治疗提供参考。

2.常规检查  发热时,作末梢血细胞分析是常规检查。一般而言,细菌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升高,淋巴细胞下降。而病毒或支原体感染时,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分类中,淋巴细胞比例增多,而中性粒细胞比例下降。白血病的血细胞分析中,全血均有变化,白细胞、红细胞、血色素、血小板均不正常。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