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我们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理所当然也会发生一些极小的摩擦,无论是出于身体的防卫,还是精神空间相对独立的要求,我们都需要相对独立的空间。
作为一名70后,从上幼儿园就被教导要礼让,要懂得文明用语,不可以骂人,更不可以骂娘。
最典型的场景就是老师监督着两个发生小矛盾的孩子,一个必须说:对不起,一个必须回应:没关系。
这种看起来很有礼仪之邦的表达,随着年龄的增长并没有淡忘,反而成了口头禅。
真心表达抱歉时,我会说:对不起,当然被迫接受的时候,我也会回应:没关系。
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的我,渐渐发现就算是我按照流程说了该说的,心里也不舒服,还是塞着、堵着,左右不顺。
别说我小气,我不是陷在情绪里的人,我是在想有什么地方不对。
这里我不分析别人,只拿自己说事。
我们的交流方式不仅简单,而且粗暴。
首先,如果我说:对不起,那么我的心里是怎么想的?
要知道,人在没有跳出自己看自己行为的时候,总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合理且有理的。
我试了半天,终于对着镜子说:对不起的时候,我发现,我的神情并没有特别真诚,抓住了脸上的表情,我反复地问自己为什么。
从愧疚心理分析,不管人有意还是无意犯错,都会在心理上带有一定的愧疚和亏欠情绪,这时候,如果能以一句:对不起来了结,那几乎没有成本呀。
所以,我说对不起的时候,其实心里是抱着一种侥幸,想以此逃脱责任,换来内心的平衡。
如果换一个角色,我回应:没关系时,那么我又是怎么想的呢?
比较困难的是,我需要从刚刚的情绪中转换到被动方,于是我还是对镜子说:对不起,我一下子发现了不情愿的表情就挂在脸上。
为什么会这样子呢?对方明明已经说对不起了呀,心里还是不情愿、不乐意,一想因为吃亏的是我,是被动说出没关系的那个人。
细想之下,简单的对不起和没关系,其实根本就没有达到沟通和理解的作用,反而是将情绪积累到各自的心里,将来再有矛盾发生,那势必是一场细数陈年旧事、陈芝麻烂谷子的比拼。
关于道歉,要发自内心,更要有态度,否则不接受。
没有诚意的道歉,其实是第二次伤害。
我遇到此类事情比较多,常见的情况就是一边道歉,一边细数原因,当然还包括为什么会触发他生气的原因。
一次记忆较深的事情是在银行上班的时候,一位同事因为自己保管的印章没有入保险柜,我好意提醒他,结果还是被主管抓住,罚了二百元。
他情急之下骂我多事,为什么要提醒印章的事,搞得他被扣钱。
我心中倍感无语,于是就开始不理会他。
事情过了几天,可能他良心发现,跑来跟我道歉,一上来就是经典的:对不起。
然后就开始数落,什么你不应该在主管进来的时候,大呼小叫地提醒我,要不然他也不知道我没有收印章呀。
本来还以为机械地回应一句:没关系,这事就这么过去了,结果又被他塞了一肚子狗毛。
我冲着他骂回去:有本事你给主管安个铃铛,这样我们都知道他走到那个位置了。
现在想一想,也许这是人都会犯的错,在道歉的时候,没有向对方说明为什么要道歉,反而找出足够的理由对当初的事再寻一个站得住脚的借口。
也许这样才会觉得自己发火或者做出的行为有理由,然后心安理得地为自己的行为正名。
如何让道歉成为有效的交流呢?
第一,明确自己因为什么行为或事情需要向对方表达歉意。
第二,不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
第三,不要急切地寻求对方的宽恕,因为对方有可能接受道歉,但不会宽恕你的过错。
第四,接受道歉的人,要向对方表达感谢,因为对方道歉需要勇气,同时也能让自己走出心理阴影,宽恕的力量胜过打倒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