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文学第一件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练习写作,如此才能亲自品尝甘苦,逐渐养成一种纯正的趣味,学的一幅文学家体验人情物态的眼光和同情。
1.资禀与修养
诗人是天生的,不是造作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造作,即后天的努力(修养),提高文学阅读和写作的素养。
一个人所应该思考的不是:究竟应否在文学上下一番工夫?而是:究竟专门做文学,还是做一个有文学修养的人?专门做文学的,要有特殊的天赋,即资禀。
在文学上的修养,有三部分:一是人品的修养。二是学识的修养,这靠读书、实地观察体验。三是文学本书的修养,即认识文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学的技巧。
运用语言文学的技巧,一半根据对语言文字的认识,一半也要靠虚心模仿前人的名作。文学必定止于创造,却必定始于模仿。最简洁的方法是精选模范文百篇左右,细心研究每篇的立意、布局、分段、造句和用词,务求通透,不放过一字一句,然后熟读成诵,玩味其中的声音节奏和神理气韵,不但沉淀到心灵里去,还需沉淀到骨肉里去。
入手不妨尝试各种不同的风格,再于最符合自己风格上下功夫,然后融合各家风格的长处,成就一种自己独创的风格。
2.写作练习
要彻底了解文学,要尽量欣赏文学,你必须自己动手练习创作。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就是有话必说,无话不说,必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每次遇到可说的话,就要抓住机会,马上就写,极力写出和心里所符合的话。
你不必预定每天应该记得字数,只要把应记录的写得恰到好处,长则数百,段则数十字。关键在于反复修改,养成爱好精确的习惯,养成艺术家看事物的眼光,增进写作的技巧。
初学者,可于外在事态(记叙文)上下功夫;完后再以娴熟的手法,应付内在事态,那就没有太大困难了。
3.作文与运思
一种是不假思索,自由写下去,不知所云。一种是成竹在胸,一挥而就,这似乎太理想。
我个人采用的是折中的方法。在定了一个题目后,四方八面地想,自由联想,想到一点就写在纸条上,如此想下去,记下去,把所想的全记录下来,然后把杂乱无章的小标题,仔细衡量,把应该说的选择出来,再理出一个线索和次第,写成一个纲要。于是顺着纲要,依次写下去。写一段之前,把一段话大致想好,写一句之前,把一句话想好。
一件作品如果有毛病,无论在布局还是造句用词,病源都在思想。练习写作,第一件事就是克服心理的懒惰,随时养成认真、一字不马虎的精神。
4.选择与安排
世界上可说出的话,大体上都已经由前人想过、说过,但是后来人却不能因此就不去想、不去说,因为每个人有他的特殊的生活情境与经验,所说的、想的大体仍是那话,而说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文章的通病不外两种:不知选择和不知安排。选择就是剪裁,把重点放在文章的主旨上,比如寥寥数笔,把一个人的性格、情境写的活灵活现。
安排,就是文章的布局,比如打仗的摆阵势。想要懂得布局的诀窍,最好是自己分析完美的作品,同时自己在写作时,多费心斟酌衡量。
在结构上,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层次清楚,二是轻重分明。艺术的基本原则是寓变化于整齐,整齐易说,变化则全靠心灵的妙运。
5.咬文嚼字
练字,文字应有的严谨精神,处处留心玩索。无论阅读或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文学是艰难的事情,无论写作还是阅读,都不能懒,不能粗心,不能轻易自满,要时刻求思想情感和语文的精炼与吻合。
6.散文的声音节奏
咬文嚼字应该从意义和声音两方面着眼。有时声音还比“意义”更微妙,所以有人认为声音是行文最重要的功夫。姚鼎认为: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诗圣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之妙,声音占了重要部分。
从前文学批评家常用气势、神韵、骨力、姿态等,这些说明声音、节奏在文学里的重要,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大半要考声音节奏来表现。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7.文学与语文
内容与形式。过去认为,意在言外,意思为内容,言语就是形式,但是作者反对这种观点。思想有两种方式,一种运用抽象的概念,一种运用具体的意向。比如“我打狗”这个思想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所指的意义来想,也可以用“我的身体形象”“打的动作姿态”“狗被打的形象”练成一幅图画。前者是概念的思想,后者是意象的思想。故“内容”是作品里面说的话,“形式”是那句话说出来的方式。
体裁与风格。我们对表现的基本主张,思想必须与语文同一,人格必须与风格同一,这就是“修辞立其诚”。
文言、白话与欧化。白话文来自于文言,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产生、发展。白话与文言没有优劣,并且随着世界的开放和交流,中国的白话还要受到欧美文学风格的影响。另外,白话文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要从文言中、欧美文学中汲取营养。
8.作者与读者
作者批评了“最上乘的文章是自言自语”的观点,认为文章要与读者沟通。作者与读者的关系有俯视、仰视、平视等角度;作者赞成平视的眼光,以朋友的态度,表达情感,即“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创作者要从提高读者的目的去提高自己。
9.具体与抽象
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色,是感官所接触的,分为声色味触法,就佛典中的色蕴。
文学的表现必定是具体的,诉诸感官的。我们写作时须尽量避免抽象而求具体。比如,“他为人慈祥”,“他与士兵同甘苦”,这些都是抽象的写法。要在具体的事情上,具体的描写上,才能把人物化成有血有肉的,把情境化成有色有声的,使读者所看,如在眼前。比如,说“我真爱你”,这就是空洞的话,你要“拿出证据来”。
文学的作用不外乎说理、言情、叙事、状物四种,说理最为抽象,但有两种方法让抽象的“理”变得具体。一是多举例子,一是多用譬喻。《战国策》多用譬喻,《庄子》多用寓言。文学要用具体的意象说出抽象的道理。
具体的写法不一定要繁琐,也并非堆砌具体意象就可以了事,而是要把这种意象通过想象,熔成一种独到、新鲜的境界,或者有一个特殊生命的性格。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所经历的人物、情境还没有那么具体、那么真实,但是通过文学创造,我们创造出了理想化的世界。(这里面就是文学事实与生活事实的区别)
10.情与辞
用现代话来说,行文有三个步骤,第一是要心中先有一种情致,第二要造出具体的事物可以烘托出这种情致,第三要找出适当的文字把内在的情致表达出来。
一个文学家,不应该只在写自传,也要表现旁人的内心生活与外在行动。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会设身处地去想象,钻进人物的心窍,和他们同样想、同样感,过同样的内心生活。写哈姆雷特,作者就变成了哈姆雷特;写林黛玉,作者就想象成了林黛玉。所写的材料尽管是客观的,但文学创作必须是主观的,作者也必须在想象中把“客观的”化成亲身经验。
11.想象与写实
浪漫派的法宝是想象,写实派的法宝是经验。在写作前要认清自己知识见解的限度,预期在想象上做功夫,步入先在写实中做功夫,多增加生活经验,把自己的限度逐渐扩大。
真实有三种,一是历史的真实,即生活上的真实现象;二是逻辑上的真实,比如说“人皆有死”,但真实现象不必合于逻辑的真实;三是艺术的真实或诗的真实,文学作品中人物的内心与外在都写得尽情尽理,成立一种独立自足的世界和生命有机体。艺术的真实,高于历史的或生活的真实。
大约文学家对于人生自然须经过三种阶段:第一,他必须跳进人生自然中去生活,才能读懂其中的甘苦;第二,他要跳出外面去关照人生自然,才能认清它的形象;第三,把自己所得到的印象,加以整理,将粗糙的人生自然升华成艺术的境界。
12.精进的程序
作者提出文学精进的程序:疵境、稳境、醇境、化境。没有法度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也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文学家。
由“疵境”到“稳境”是作文必须的程序,最要下功夫的在于学规模、法度,把字词用的恰当,把句子造的通顺,把层次安排的妥帖。练习作文,一要不怕模仿,二要不怕修改。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初学作文的人,做好虚心接受旁人的批评,多情比自己高明的人修改。
由“稳境”到“醇境”更是不容易的境界。稳境是不易达到的境界,却也是平庸的境界,有人一稳就定,一定就一成不变,至于滥、至于滑。要想提高,必须在“稳境”重新尝试另一风格,经过精钢百炼的功夫,逐步提高。
化境,在中国文字中,言情文如屈原的《离骚》,陶渊明、杜甫的诗;说理文如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记事文如司马迁的《项羽本纪》《货殖列传》和红楼梦之类的作品,都可以说是到了“化境”;其余许多名家,大半止于醇境,或者介于醇境与化境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