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神殿 影像记录77
2023年7月10日,参观罗马的万神殿,拍了几张照片。
万神殿(Pantheon in Rome),又名(音译)潘提翁神殿,“Pantheon”是个希腊词,其意为“所有的神”。它是供奉宇宙主要神祗的神殿。
一、万神殿的历史
万神殿始建于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的开国皇帝屋大维自建国起,便决意修建这样一座神庙,以供奉奥林匹亚山山上诸神。于是这座神殿便经由他的女婿阿戈利巴所督建,至公元前25年,这座神殿初步建成,奥林匹亚神话诸神神祇得以安存其中。
我去的时候是2023年,它已经有2050岁了。岁月的风霜在它的身上刻下了一道道醒目创痕,它是遥远而盛大的罗马帝国时代流传至今的唯一一座完整的建筑,同样也是罗马建筑艺术史上一尊醒目的瑰宝,它伫立在美丽的亚平宁半岛中部台伯河畔、在有着悠悠辉煌历史的罗马城中,素来是罗马城内醒目的地标性建筑。
公元80年的火灾,使万神殿的大部分被毁,仅余一长方形的柱廊,有12.5米高的花岗岩石柱16根,这一部分被作为后来重建的万神殿的门廊,门廊顶上刻有初建时期的纪念性文字,从门廊正面的八根巨大圆柱仍可看出万神殿最初的建筑规模。
现今所见的万神殿主体建筑是亚德里亚诺大帝于公元120-124年所建,为43.3米高的圆形堂,其内仍供奉罗马的所有神袛。
公元609年,拜占廷皇帝福卡将万神殿作为礼物赠给教皇博尼法乔四世,后者将它改为天主教堂,将多尊圣骸保存于内,并用以供奉殉难圣母,更名为圣玛丽亚教堂。这一个难得的契机,使得万神殿没有同其他的古罗马建筑一般被视为异教建筑而铲除,之后的岁月里,它才得以被完整地保留在更迭不休的历史岁月中。哪怕是在昏暗的中世纪罗马教皇时代,万神殿的雄伟与精致亦能得教皇博尼法乔四世的赏识。
1929年,在意大利王国与天主教圣座签订的《拉特朗条约》中,万神殿被定位为意大利国立教堂,依旧保留着其神圣地位。
这座曾经安睡着古罗马神祇的神殿,后来渐渐演化成了国王的陵墓,埋葬着意大利统一以后的多位国君,诸如维托里奥、埃玛努埃尔二世、翁贝尔托一世以及其妻子玛尔盖丽坦王后,他们就埋葬在万神殿左右两边的后殿里。
在万神殿里还埋葬着一些伟大的意大利艺术家,其中最重要的人物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之一的拉斐尔·桑西。在拉斐尔的墓上,是他的弟子洛伦泽托所作的一尊雕像:巨石圣母。
二、万神殿的结构
这座结构强固和谐的建筑巍然挺立,殿外的柱廊,使人情不自禁地想到希腊殿宇和罗马古典圆形大厅。殿堂内部比例协调,十分恰当:直径与高度相等,约43米。大圆顶的基座从总高度的一半的地方开始建起。殿顶圆形曲线继续向下延伸,形成一个完整的球体与地相接。这是建筑史上的奇迹,表现出古罗马的建筑师们高深的建筑知识和深奥的计算方法。
万神殿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万神庙平面式圆型的,穹顶直径达43.3米,顶端高度也是43.3米。按照当时的观念,穹顶象征天宇。穹顶中央开了一个直径8.9米的园洞,可能寓意着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的某种联系。从园洞进来柔和漫射光,照亮空阔的内部,有一种宗教的宁谧气息。穹顶的外面覆盖着一层镀金铜瓦。公元8世纪时,教皇格里高利三世(GregoryⅢ)用铅瓦覆盖。
外墙面划分为3层,下层贴白大理石,上两层抹灰,第三层可能有薄壁柱作装饰。下两层是墙体,第三层包住穹顶的下部,所以穹顶没有完整地表现出来。这大概是为了:第一,减少穹顶的侧推力的影响;第二,把墙加高,体型比较匀称;第三,当时还没有处理饱满的穹顶的艺术经验,也没有这样的审美习惯。
神殿本身正面也呈长方形,平面为圆形,内部为一由8 根巨大拱壁支柱承荷的圆顶大厅。这个古代世界最大的穹顶直径43.3 米,正中有直径8.92米的采光圆眼,成为整个建筑的唯一入光口。大厅直径与高度也均为43.3米,四周墙壁厚达6.2 米,外砌以巨砖,但无窗无柱。据说,万神殿是第一座注重内部装饰胜于外部造型的罗马建筑,但原有部分青铜与大理石雕刻失之于外国掠夺或移用于后建的罗马建筑,外部的瑰丽红石也已不翼而飞,失去了一些昔日的风采。现唯神殿入口处的两扇青铜大门为至今犹存的原物,门高7米,宽而厚,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青铜门。
万神殿门廊高大雄壮,也华丽浮艳,代表着罗马建筑的典青铜门型风格。它面阔33米,正面有长方形柱廊,柱廊宽34 米,深15.5 米;有科林斯式石柱16 根,分三排,前排8 根,中、后排各4 根。柱身高14.18米,底径1.43 米,用整块埃及灰色花岗岩加工而成。柱头和柱础则是白色大理石。山花和檐头的雕像,大门扇、瓦、廊子里的天花梁和板,都是铜做的,包着金箔。
直径为43.3米的万神殿大圆顶的世界纪录,直到1960年才被在罗马所建的直径达100米的新体育馆大圆顶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