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上有一种非常微妙的情感,就是那种,你一直默默喜欢的东西某天突然被大众发现了,5分开心、3分骄傲、还掺杂着2分不舍的感受。
我在B站追一部纪录片四年了,叫《我住在这里的理由》。
今年初,纪录片导演竹内亮拍的一集12分钟的《南京抗疫现场》在海外爆火,登上了日本雅虎的首页,随之拿到了微博视频社区全站日榜第1名,英文版也迅速在海外快速传播。
导演竹内亮是定居在南京的日本人,他毕业于南京大学,工作在南京,老婆是南京人。
2015年开拍文化类纪录片,浏览量始终不温不火。
一来,内容多数是普通人的日常,没太多博眼球的题材;二来,这类型纪录片没有电视台愿意购买,连赞助商都看不上。
弄得导演整天在片子里哭穷。
今天临公子并不想聊那个因为疫情爆火的视频,而是想聊聊这部低成本、无台本、制作略显粗糙,却拿下豆瓣9.3、B站9.8分的纪录片。
它记录了居住在日本的中国人,以及居住在中国的日本人的真实故事。形形色色的职业,不同色彩的人生。
你会发现,一个人为什么要生活在那块土地,或许有着你想象不到的理由。
01
为了梦想
黄成希,29岁,来自中国广州。
2012年从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单枪匹马来到日本学习动漫制作。作为《火影忍者》系列中第一位外籍导演,他制作的火影续作《博人传》第65集,被粉丝们认为有着超越剧场版的水平。
65集,也被制作公司评选为火影忍者博人传的代表作。
这份无数年轻人看来华光璀璨的职业,在镜头前,却朴素得令人有些吃惊。无论是黄成希这个人,还是他的工作日常,乃至办公场所,看过去都平平无奇。
就拿制作博人传来看。
24分钟一集的动画,近百人的团队努力了四个月,有17箱的原画。
那些精彩的动漫原稿,就诞生在这个狭小凌乱的位置上,为了制作出自己理想中的“火影世界”,黄成希经常3、4天才回一趟家。
创作过程中强度大、压力大,他在累的时候就随手画几张鸡汤图激励自己。
为了画出更生动的动作效果,黄成希每周坚持上咏春拳课。为了画一个原型分镜,他能4个小时不离开座位。
在喜欢的动漫里加入自己喜欢的中国元素,满足长久以来的“私心”,这份满足感,恐怕只有一个制作人才能体会到。
·因为从小喜欢《火影忍者》,他选择了美术。
·因为热爱动漫制作,他背井离乡进入日本动画业界。
·因为暗自定下目标,赶在火影结束之前要上自己的名字,他进入火影忍者团队,成为原画师和作画监督。
用了10年,一步一步,成为儿时最爱的动漫作品的单集导演。
最敬仰的前辈,现在坐在他对面;
最喜欢的动画,现在就在他手边。
《乔布斯传》里,有一位叫做艾伦·凯的科学家说过一句话,深得乔布斯认同:“预见未来最好的方式就是亲手创造未来。”
黄成希始终在全力以赴地,将理想一笔一划地兑现。
纪录片里,有人问他要如何进入日本动画公司。
黄成希说,他在推特上发了好几年的画稿,最初的3年一个关注的人都没有。可能就是某一天被某个人发现,转发了自己的画稿,于是越来越多人看到他。
“你得确保那个机会来的时候,你有足够的实力去抓住他,而不是说,一直等着机会。”
对黄成希来说,理想就像是一颗彗星,所有的努力与经历都是拖在身后那一条闪闪发亮的轨迹。
02
为了女儿
李双,33岁,职业是中日同声传译,也是有着两个女儿的单亲妈妈。
“同传”是指在不打断讲话者讲话的情况下,不间断将内容口译给听众的一种翻译方式,是一件不仅辛苦,而且对从业者的专业素养要求极高的工作。
可你相信么,在业界颇有知名度的李双,只有小学学历。
李双出生于中国吉林省一个农村,家境贫困,毕业后就不得不辍学打工。
当时她虽然只有13岁,但她并不想重复村里女孩的轨迹:18、9岁打工,23、4岁嫁人,嫁人之后就回家种地养猪。
从每个月赚180块开始,做服务员、裁缝、销售等无数工作。
在18岁这年,迎来了人生的转折点。
李双来到深圳的一家日料店打工,并在那里第一次接触到了日语。她非常好学,每天积极向光顾的日本客人学习日语。
她的热忱打动了日料店的朋友。
当她说“想去日本学日语做翻译”的时候,有人给她买了飞机票、有人给她充话费,还有几个日本人给她举办了送别会。
千辛万苦来到日本,生活也并未就此撒糖。
反而愈发波折。
·日语学校学了1年后,因为只有小学学历,她投出的简历石沉大海;
·结婚生子后,与前夫经常爆发争吵,宝宝还不满百天她就被送入精神科,被诊断患上产后抑郁症;
·离婚后,前夫带走了女儿,李双心灰意冷回到东北老家;
·一年后,为了多陪陪女儿,她决定重回日本开始奋斗;
好不容易事业有了起色,她又怀孕了,男友不愿意承担责任,深爱孩子的她决定自己养育这个孩子;
创业初期异常忙碌,李双只好把二女儿送回老家,让父母照顾……
面对镜头时,李双和导演夫妇有说有笑,非常乐观开朗。
但聊起从小与父母的隔阂,眼泪止不住地流。尤其谈及前夫家人不允许女儿叫她妈妈时,泣不成声。
最终女儿称呼她“从东京来的姐姐”
在与前夫打了一场官司后,尽管抚养权还是判给前夫,但李双终于争取到1个月能见女儿一次的机会。
她现在最大的愿望,有一天能与两个女儿生活在一起。
稻盛和夫在人生低谷期,曾明白一个真理,他说:人的命运不是在事先铺设好的轨道上运行的。根据自己的意志,命运既可以变好,也可以变坏。
33岁的李双,她经历的一切,连见多识广的制片人都说感觉像50岁人的经历。
遇到了许多挫败与痛苦,但她从来没有放弃,靠着拼劲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最终成为强大而有力量的李双。
正如路遥《平凡的世界》说的那样: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为了女儿来到日本创业的李双,在这片土地上,一点一滴实现让她引以为傲的自我价值。
03
为了告别过去
齐心艺,62岁,柬埔寨金边大唐饭庄老板,大家都称呼她“齐姐”。
齐姐出生在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父亲是共产党军官,母亲是爱新觉罗后裔,从小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
她不会想到,成家以后,命运突然向她露出了狰狞的一面。
第一个低谷,女儿去世。
女儿3岁半得血液病,到12岁去世,那是提心吊胆的八年,那是夜不能寐的八年。
她无法上班,因为每天上班下班路上都要经过女儿学校,每经过一次,就回忆起那种天塌下来的痛苦。
齐姐是个明白人,为了尽快走出女儿离去的阴影,年近40岁、毫无创业背景的她离开宝鸡来到西安,开了一家15m²的饺子馆。
开馆子异常艰辛,齐姐每天凌晨两点半睡觉,5点半起床,小馆子冬天很冷,做得她每天满手冻疮。
在她用心经营下,生意越来越好,小店越盘越大,员工从原先的两个女孩,发展成几十个人。
眼看日子开始春暖花开,没想到再次遭遇打击。
第2个低谷,丈夫背叛。
齐姐心灰意冷地转让了饺子馆,卖了房子,在朋友的建议下踏上了异国他乡。
2012年4月14日, 她清楚地记得这个日期。这是第一次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柬埔寨。这也是她第一次出国。
她开始重新学习,学做凉皮、学做肉夹馍,再教当地的员工。初期生意很不好,最差的时候一天只卖过一碗面,就两美金。
几年的打拼,齐姐把大唐饭庄经营成一家在金边、乃至在柬埔寨都家喻户晓的饭馆。CCTV4和日本NHK电视台都慕名专访。
采访中,这位62岁的大姐脸上乐观开朗的笑容,感染着每个人。
她说,现在这么多孩子都在我身边,我也觉得挺知足的。他们也把我当自己妈妈一样,生活上都挺照顾我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了,快乐就好。
“事业在哪儿,家在哪儿,我就在哪儿。”
04
我2016年开始追《我住》这部不太正经又粗糙的纪录片,看了几集,真实得让我立马上头(之前我文章中还出现过几次《我住》的故事,比如《花光20万,只赚到500元…》)。日籍导演竹内亮与中日混血男演员阿部力合拍,主打“没有台本的纪录片”,拍到什么是什么。
真实朴素的程度,算我看过纪录片中的No.1。
为什么没有台本呢?
导演说,因为准备台本好麻烦啊……
阿部力采访前甚至连对方是什么职业,什么背景都不知道,全靠见面后唠嗑得知。
每集只有十几分钟,观众吐槽看不过瘾时,导演一脸憋屈地说:这片子赚不到钱也接不到广告,我好穷啊~
导演大大咧咧的搞笑性格,在拍摄过程中毫不掩饰自己的想法:“哇,你好有钱啊”“哇,你一个月挣很多吧?”“哇,你娶这个老婆真是赚到了,好羡慕”。到采访者家里时非常自然地坐在对方床上。
全然没有典型日本人的客套。他也常笑称自己是“假日本人”。
但这部片子,在我看来最大的意义在于——
它让我们看到很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站在第三方的客观视角,让我们理解他人的生活与选择。
这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包容。
就比如拍摄李小牧时。
从世俗角度,年近60岁的李小牧绝对谈不上成功。
·靠在东京歌舞伎町做“案内人”这个灰色职业发家;
·离了6次婚,净身出户,坦言自己贪财好色是个风流种;
·如今一个人租在十几平方米的小公寓里,变卖房产参与竞选;
·第二次参加新宿区区议员,再次败北,得知结果时在镜头前直接昏倒。
但当你看着这位站在街头发竞选传单的男人,他精神、健谈、自信,一个60岁的人能肆意地活成一个少年,这何尝不是一种成功?
际遇以外,存在太多未知的际遇。
生活以外,存在太多不同的生活。
尼采说,你有你的路,我有我的路。至于适当的路、正确的路和唯一的路,这样的路并不存在。
有时想想,人活着无非三件事,见众生,见他人,见自己。
比起不断追求新的风景,更珍贵的,或许是看待事物的新的眼光。
这或许才是敞开双臂后,我们得到的宝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