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推理大师东野圭吾其他的作品相比,《白金数据》这本书算不上出名,论质量也实在不能算是其中的上乘之作。
这本书虽然有着东野圭吾一贯的写作风格,但读来略显老套陈旧,没有很好地把想要表述的主旨融入情节。
书中涉及的话题很多,比如对于精神患者定罪的问题,在办案中运用DNA的科学性和伦理问题,社会中特权阶级存在的问题,皆是社会上讨论已久的热点问题。但从宏观来看,作者想表达的观点太多太杂,且都较为宏大,难以简言之。
一本书的篇幅太小,想同时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非易事,从书的实际内容来看,也确实如此。东野圭吾在探讨这些问题时,也如蜻蜓点水一般,浅浅涉及,却不深刻,这也就造成了最后升华主旨时的生硬突兀。未能把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实为憾事。
且本书以DNA数据为重要设定,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对于无基础或对相关领域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起来具有一定的困难。即使大多数时候作者只是把它当作一个重要设定,也足够令人头疼。
书本一开篇花大量笔墨讲述了DNA的相关设定,但随即笔锋一转开始专注描写主角的逃亡过程,无论是这个设定还是推理的过程,总感觉占的篇幅有些过小。从某种层面来说,这本书与其他书相比,不是有着社会学意义的推理书籍,而是披着推理外皮的社会学书籍。
书中的出场人物过多,视觉转换过为频繁,使人头绪纷杂。塑造的人物众多,但形象都太多扁平化,“工具人”的色彩极重。女一女二上线下线都很突然,似乎存在只是为了给故事继续发展找一个合理的理由,个人的形象塑造可以说是比较失败的。
当然,标题中说这是一本平庸之作,是相较于东野圭吾其他出版书目所言。书籍本身,不乏可圈可点之处。故事最后的反转相当精彩,无论是凶手的身份,还是女二的身份和与男主第二人格的关系,皆是远超读者所预料。
更具有讽刺和反省意味的是,主角一开始是DNA数据应用到科技的疯狂鼓吹者,偶然看见不想登记的民众几乎是用一种道德绑架的话术来迫使民众进行登记。他更是认为民众的意愿和隐私权无需考虑,只要有利于这项技术的推进,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
可在被科技反噬,经历了一系列的逃亡事件之后,他选择了归入山林,去往了一个不被政府和科技所管控的世外桃源。他与自己父亲所留下的惨痛回忆和解,也与自己的第二人格和解,从事了自己父亲曾从事的事业。对他个人来说,算是一个好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