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好 !
【@我是余清远;清:是清澈的:清;远:是诗有远方的:远;】
今天分享的内容是;
【“中庸之道 ”的具体涵义】
所谓中庸之道就是孔子提倡,子思阐发的提高 人的基本道德 ,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论与方法 。
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质达到太平和合的理论和方法 包括其主题思想, 理论基础 ,具体内容,主要原则 ,检验标准 ,知行方法,重要途径等方面的内容 。
这些内容集中反映在
《中庸》的三十三章之中 。简述如下 。
1. 主题思想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告诉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 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
把自己培养成自律的境界, 为具有理想人格。
达到至善,至仁,至诚 ,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 理想人物,
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这一主题思想主要体现在《中庸》第一章 。
“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 ,修道之谓教 ”。
明确的揭示了《中庸》之道这一主题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 。
“天命之谓性” 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
“率性之谓道 ” 是说人们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天性做事 。
“修道之谓教” 是说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则去进行修治 。
2. 理论基础
“中庸之道”的理论基础是
“天人合一 ”。通常人们讲”天人合一 ”,主要是从哲学角度去阐述 ,大都从《孟子》的“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
知其性则知天矣”《尽心》讲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 ,更忽视了“天人合一”的真实内涵 。
“天人合一” 的真实含义适合于至诚,至善达到 “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 ,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的境界。
“与天地参”即天人合一 。
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 。
因而《中庸》开始于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而结束于“上天之载,无声 ,至矣”。
这就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 蔚蓝的天 ,天人合一的“人”是向善良美好蔚蓝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 。
“天人合一”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境界 。
3.具体内容
“中庸之道”的具体内容包括“五达道,三达德,九经等 ”。
(1) .五达道
“五达道”主要是运用“中庸之道”调节五种人际关系 。
这五种基本人际关系是“ 臣,夫妻,父子,兄弟和 朋友”的交往。
“臣”看作为社会的上下级的人际关系 ,《中庸》第十二章详细阐述了夫妇的人际关系 ,并且将夫妇关系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
(2)..三达德
调解这些人际关系靠什么 ?靠人们内心的品德和智慧 ,因而就有了三达德 。
三达德——智 ,仁 ,勇。
智,仁,勇,是天下通行的品德 。
是用来调节上下级, 父子 ,夫妻 ,兄弟和朋友之间的关系的。
那么智,仁,勇,靠什么来培植呢 ?只有诚实,善良的品德意识才能够培植加固 。
所以,“中庸”第二十章阐明道:“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
(3). 九经
“九经”就是“中庸之道”用来治理天下国家 以达到太平和合的九项具体工作 。
这九项工作是:修养自身 ;尊重贤人 ;爱护亲族;尊重大臣;体谅众臣,爱护百姓 ;勉励各种工匠,优待远方来的客人 ,安抚诸侯,修养自身 ,就能够达到美好的人格 ;四方就会归顺 ,安抚问候,天下就会敬佩 。
要做好这九项工作 ,就必须用至诚,至仁,至善的爱心去充分实践中庸的美好要求 。
做好这 九项工作 ,实际上也就是处理好了九种人际关系 。调解这九种人际关系,事实 天下国家达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证 。
“以亲九族 , 九族即睦 ,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的太平和合理想与“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在太平和合理想的继承和发扬光大 。
4. 主要原则
“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三条 :
首先 “慎独自修 ,其次忠恕宽容,最后至诚尽性 ”。
分别论述一下 :
(1). 慎独自修
这一原则要求我们在自我修养的过程中,坚持自我教育 ,自我约束,自我完善 。《中庸》第一章就提出了这一原则 。
人们必须严格的自觉的进行自我修养 ,尤其在一个人的时候 ,更应该谨慎的进行自我反省 ,自我约束 ,自我教育 ,自我完善 ,是自律的最高境界 。
在别人听不到自己讲话的时候也十分小心 ,不说违背道德的话 ;
在别人看不见自己行为的地方,也要时刻谨记《中庸之道》,做到至诚 至仁, 至善,至圣,就必须坚持慎独自修的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 ,其乐无穷,其用无尽,其功无琼。
故《中庸》第三十三章 “上天之载,无声无自。至矣!”
(2). 忠恕宽容
这一原则要求人们将心比心 ,相互体谅 ,相互关心 ,忠恕宽容 体仁而行 ,并行而不相悖 。这一原则分别见于《中庸》第十三章,三十章。
“子日:”道不远人 。
人之为道而远人,忠恕违道不远 。施诸己而不愿 ,亦勿施于人。”
这一思想是源于《孔子 》,曾子将其概括以传于世。《论语、里仁》记载孔子告诫曾子的话:“吾道一以贯之”。
别的学生问曾参,这是什么意思 。
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是为仁之方。
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忠恕之道 ,也就是说《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为仁 ,行仁。
《孔子》说“恕”便是“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夫人者,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所谓“能近取譬” 就是将心比心 ,就是忠恕之道的具体实施 。
(3). 至诚尽性
至诚尽性的原则是 实行《中庸之道》的重要原则 。
“唯天下至诚 ,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只有坚持至诚原则 ,才能充分表现出自己善良的天性 。
能够充分表现出自己善良的天性 ,就能感化他人 ,发挥他人的善良天性 ,能够发挥一切人的善良天性 ,就能充分发挥万物善良天性 ;能够充分发挥万物的善良天性 ,就可以参与天地化育万物。
便是达到了至仁,至善,的境界 ;只要能够达到了至善,至仁,的境界 ,就可以同天地并列为三了 。
这就坚持至诚尽性原则所达到的理想境界 ,唯有达到这一真正境界 ,才能找到自己在宇宙间的真正位置 。
感恩遇见!与己共勉!
关注我:分享更多的知识点 :
2024年:
分享作者:
作有茗:
…---余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