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来都是个良善的姑娘,从来都对看过的电影饱含热情。喜剧我就笑,悲剧我就哭,恐怖场景我就尖叫,动作戏码我就呼呼哈兮。
虽说如此,但一部电影在我这儿,它可以故事不严谨,情节不紧凑,架构不清奇,槽点多,段子少,但是,演技一定要好,否则,它一无是处,我为什么要捧场。我情愿众大咖附身,在长达百余分钟的时间里冒一次险。
所以,我很少追IP电影,一般当红IP总是和当红偶像血脉相连的,而他们的演技我信不过。但像《致青春》我会追,毕竟恰逢其时,整场坐着即将别离的我们,不看岂不辜负告别;像《寻龙诀》我会追,毕竟作为资深古墓秘踪活动爱好者,不看怎么向崇高的信仰交代;像《嫌疑人X的献身》我会追,毕竟一口气点灯熬夜通宵读完,不看对不起光辉岁月啊。
最近大热的《七月与安生》真的刷爆大小朋友圈。向来对此类小妞电影不感冒的我止不住多问上几句。一水儿的好评。好吧!即便如此,我仍没去看。
《七月与安生》与《追凶者也》评分相当。一部青春IP电影与一部取材于现实、故事情节更有力的犯罪电影相较,如此评分确实可喜可看。偶尔翻翻影评,有人说:安妮宝贝总是会将青春、鲜活的生命蒙上阴郁的影子。
大概现在观众的心理已经不再单纯满足停留在故事本事,是否合理,是否动人,是否可以由这个故事牵扯出自己的故事,更多的是解构故事本身,深潜进人物性格,重新拼凑一个故事,而这个故事是属于观者自己的。
又或者,观者刻意从明亮中刺探阴翳,然后再将其曝晒在阳光下,这到底有没有现实的影子呢?大概观者自己都说不清。
相反,我很愿意支持粉丝经济。别人演个戏涨粉无数,我看个电影涨偶无数。周星驰必须支持,毕竟爱了那么多年,曾隔空告白,心情不好时就想看周星驰;陈思诚必须支持,毕竟《唐人街探案》其功力可见一斑,接下来纽约、新泽西、xxx探案一探到底;闫非、彭大魔必须支持,毕竟从话剧到小品到电影,他们一路跨界编剧导演,我一路跨界买单观看;黄渤必须支持,毕竟他只露个相,我就知道,对,这个人就是这个样子。此处不得不提夏雨,有多少人爱他演绎的大金牙。他贪财的小市侩样,他夸夸其谈的不要脸样,他胆小的晕血样,样样深透骨髓。这样的人当时看得过瘾,事后总会担心,这家伙N重性格吧!对,你看他滑板玩得多酷,对画多精通。这样的人不消一定要是主角,只要这个电影有他就好。25届金鸡百花奖最佳男配单元角逐,一众小鲜肉、硬汉大叔你们都让开,让我雨来。
当然,我也是有情操的,比如,我美诗(爱你)。对她,我可能只会摸摸钱袋,然后拿去吃面,再然后偶然碰到了就一睹其美颜。很多演员再好看、再努力,某段时间还不足够去担纲电影一号。
我不了解电影的运作,不了解这剧本要怎么写才能迎合大众,不了解演员要怎么选择才能创造最大的CP、粉丝效应,不了解电影一旦没有广告植入是否就会胎死腹中。
我是影盲,同样,我也有最基础的审美和选择。我相信如我者不在少数。正因为我们没有电影知识、理论、技巧等固有理念的禁锢,我们的喜好才会更随意,我们的味蕾有时候可能会比专业影评人更挑剔。大众可能凑一两回热闹,迷弟、迷妹可能热血沸腾一阵子,可最终,无论是电影或是偶像,你得占据他的心才成。只有你让他心甘情愿把自己身体的某部分给你,他才能时时刻刻想着你,不是吗?
盛世美颜杨洋总会变老,兴许那时候的他依然美颜盛世;这个年纪的观众总会长大,兴许那时候的观众依然长情爱他。可肖奈终归是青春的记忆,他属于一“段”人,杨洋若不能塑造更加成熟、更深入人心的角色,他可能将淡出某些人的年龄、世界。毕竟,新的盛世美颜的产出速度更符合大众审美更迭的速度。
胡歌便是例证。我的青春有他的影子。他的成熟由我们见证。我们爱李逍遥,更爱梅长苏,甚至还爱杜莎夫人蜡像馆里的木偶他。是的,我热衷于看他挑剔地接戏,洒脱地生活,和每一个角色死磕,和每一句台词拌架。是的,我心甘情愿把自己的某部分给他。哪部分呢?全部吧!
当然,对于不属于我们年纪的长者我们依然爱。像陈道明,我们爱他康熙的意气风发,爱他陆犯焉的迟暮总总,即便特仑苏的广告,我们都得停下驻足观赏,因为这样男人散发的光是超越年龄、世界的。所以一部电影、一个偶像,都应该成为这样的“男人”。
大学进社团时,学长面试问我最喜欢的电影。那时没看过《西游·降魔篇》、《大圣归来》。所以就提起刚看的《超强台风》。怎么说,从现实的角度出发,故事是站得住脚的,但是故事主线略显单薄,从头到尾,现在能回想起来的无非几个场景,加之市长当机立断、为国为民的伟岸形象。
他又问: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拍。
如果是我,我就不拍这种题材。如果实在要拍,会将它以梦的形式结尾。
学长若有所悟。学长想多了。我只是觉得那个市长只是跟我梦里的有点像。
同样,国产电影的票房水涨船高也只是和我梦里的有点像。
我是影盲,对电影有诸多不了解。但是希望有朝一日,对电影,我不再存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