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冯敏昌,钦北人都比较了解,他出生在广西钦北大寺镇马岗村,不仅是壮族清代文学家、诗人、书画家、金石家、教育家,而且是钦州最后一位乡贤。有“壮族古代文豪”、“岭南文学泰斗”、“南海明珠”、“天下奇才”之美誉。尤其是他独创的“鱼山执笔法”,被他的老师翁方纲赞叹为“仙风道骨”,他书画松、竹、兰、卉,更是被称作“书画名家”。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终于可以走进冯敏昌的家乡,当然,我特别高兴,在我知道这个消息时我已等得不耐烦了 。
我还冥想冯敏昌的故居是不是像故宫那样,毕竟他也曾步入仕途;或者他的故居是不是像冯子才那样房屋林立,花园舒畅;或者他的故居是不是像刘永福那样,门第古朴,有岁月的痕迹…正在我无数次的想象时,车子已来到冯敏昌的山村。
颠簸的路打碎了我一切幻想。我下车来到一处普通楼房前,我心想:这肯定不是冯敏昌故居。的确,在几处房子中间有一处房基地的地方才是冯敏昌故居。其实,经过岁月的洗礼,冯敏昌的故居基本看不到原貌,只留下一片废墟和许多石头。有些泛着青苔且有水的地方几乎有点像沼泽,还有大大小小的石头和远古的遗土。岁月无语,唯石能言。当看到周围原生态的绿水、青山和石头如诗如画,还是能感受到冯敏昌的诗文,能感受到乡贤文化的气息。
冯敏昌的后人大多都祖居于这个村子里,据说他的族人现在已经有三四百人。当我们来到冯敏昌一个后人家门口时,一颗不知活了多久的古树映入眼帘,或许这个古树和冯敏昌一样大,或许这棵树看这冯敏昌长大的。冯敏昌的后人热情地用农家锅煮好了冯敏昌家乡独特的山茶,表面看到一个又一个大片树叶的茶,喝起来却甘甜可口。还拿出冯氏后代保存较好的“文物”——冯敏昌的手书“福” “寿” “魁”“鹅”四个字模,其中,“福” “魁” 二字大约高102cm,宽77 cm;“寿” “鹅” 大约高143 cm ,宽 63 cm.经专家证实,其“福” “寿” “魁”“鹅”四个字模的复制品珍藏在冯宫保第碑林。我们还前往冯氏祖祠参观,冯氏祖祠要原本有二三道门,才能进入祖祠,并且第一道门和最后一道门都有三节台阶,这些应该当地都是有讲究的,也是体现了他的地位。现在那一道道类似门的院墙已经只有半人高了,祖祠房顶还保留原有模样,祖祠里珍藏了一块文物石碑,虽然时间已过太久但隐约可以看到图腾和精湛书法。
民间还有这样一个传闻:大寺北帝庙是一座有历史性延续下来的古庙,历经四百余年,寺庙源起于明朝中叶,当时有三个和尚在大寺化缘布斋,北帝庙就从这里诞生了,原来北帝庙建在旧圩江岸边上(即今旧圩河边木棉花旁)。到了清乾隆年,由地方父老乡绅布施功德搬迁在新圩横街云古寺重建(即今民族路居委会处)。那个时候北帝庙气势宏伟、高大宽阔,占地面积大约3千平方米,庙门排坊上有清乾隆间学士冯敏昌刻的 “北帝庙”,两侧刻了“精储坎德、福缘诚鉴”及正殿扁“玉云宫”。据说,冯敏昌的“鱼山书法”是当时一绝,深受人们喜爱,使得北帝庙更加宏伟、红火,香火因此越来越旺盛,当时人们都认为冯敏昌为大寺做了好事,深得大寺人民赞颂。可惜,大寺北帝庙三迁庙址到现在,早已看不到冯敏昌的书法。但是,我心里还是暗暗高兴,我终于走近了冯敏昌的家乡。
(写于2017年夏 亲临冯敏昌故乡)
名家简介:
兰若梓,青年作家,已在《世界诗歌文学》《中华文学》和《台湾好报》等多家报刊发表作品,曾获2015年第二届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三等奖,“中华文学2015年优秀诗人奖”,‘青年之声’青少年诗歌创作征集”活动获优秀奖,2019年荣获“中国新诗百年百位网络诗人”,有作品收入《世界诗歌文学》(中国卷(2016年2卷))、《奔跑吧!河流》、《2019年天天诗历》等。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