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可明志,历史的洪流下有多少人踏着血与泪的脚步蹒姗的走着,大明王朝,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复兴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朝;二百七十六年间的血雨腥风,十六位历任皇帝的崛起与衰落演绎了一个个的精采绝伦且又惊心胆战的历史事件,每个历史人物都那么鲜明生动,与生俱来的性格缺陷导致了他们有不同的结局。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老朱家是为元朝末年时期典型的老实本分的农户家庭,看过当年明月所写著作当年那些事儿就会知道,当时元朝的统治及其腐朽,他们的操作有点类似于埃及的包税制度,上层统治者对于底层老百姓根本不管不顾,只能被那些中央官员不断的盘剥,如果把当时的人间比喻成地狱,那一点都不夸张。所以说老朱的家庭情况自然是不会有多好的,他曾看着自己的父母活活被饿死,兄弟姐妹死于瘟疫,为了活命他曾拖着自己父母的尸体当街乞讨,入黄觉寺当和尚,这一段不光彩的过去曾被他视为耻辱,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历史与社会背景,这才缔造出朱元璋的大明王朝,回过头想想,若是当时百姓安居乐业,吃饱穿暖,谁会有那个心思造反?好了一会扯出二里地了,我们再说回朱元璋,哦不,这会儿他还叫朱重八,因好友汤和保举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
当时起义军的队伍分为好几个阵营,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区)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今湖北蕲春西南),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远(今安徽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于定远、钟离一带,数万百姓起而响应。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今安徽凤阳)而坚守,号令彰明,元军一时间对他无可奈何。然而二十五岁的朱元璋并就在此时入了郭子兴的帐下,由于仗打的好,有功必克,接连升职;受到郭子兴的赏识并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后因郭子兴的嫉妒与小肚鸡肠,朱元璋自此分道扬镳,开始单干,朱元璋逐渐发展自己的势力,在浙西驻扎6年,借着秘密的明教总舵,采用徽州谋士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快速而隐秘地扩张自己的实力,这三条战略就是是朱元璋最初发展的指导思想。也以“驱除胡虏,回复中华”为口号,北伐中原,从此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并且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终于,在1863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而后他再接再厉,先后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终于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自此,朱元璋的大明王朝拉开序幕,当初从一个贫苦农户出身的小子到现在坐拥天下,独揽大权的帝王,所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那些日日夜夜的辛酸与苦累最终成就了他现在的地位,我想,那一夜他独自一人登上了皇城最高处,眺望着远处天下,心里会不会想自己当年乞讨的那些日子,会不会想入黄觉寺吃斋念佛,被老和尚欺辱的那些日子;会不会想由他统治下的大明绝对不会再让老百姓流离失所,瘟疫遍布。
朱元璋为了克服元朝民生艰难、政府高度腐败、百姓所受压迫巨大、中央政府权威涣散、政策得不到坚决贯彻等一系列的弊端,采取了一系列加强皇权、集权改革政制的措施。为巩固皇权,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朱元璋还设置了世界上第一个情报和特务组-锦衣卫。政治体制上,一方面,朱元璋在中央政府的机构设置中废除了大权在握的丞相,加强皇权,仅他一人处理政事。设立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班子殿阁大学士,另一方面,省级地方大权就改由新设置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个机构来分掌行政、司法、军事这三项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朱元璋在位三十年,做出了许多的有利于人民的政策,废除行省制,下令农民归耕,鼓励垦荒,大兴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农民兴修水利,提倡种植棉麻桑等经济作物,种植水果等,减免税收,严惩贪官,经由他的作为,社会经济逐渐复苏,在洪武时期达到了洪武之治。
可以说朱元璋在当上皇帝之后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天下曾经和他一样的贫苦百姓,历史上对于朱元璋成就大位之后滥杀功臣一事显出了偏颇之词。清代史学家赵翼说过这样的话:“独至明祖,藉诸功臣以取天下,及天下既定,即尽取天下 之人而杀之。”由他牵扯出来的胡蓝案 ,空印案, 郭桓案;这些案件的背后是数以十万的性命,朱元璋不仅屠戮功臣,也注意严肃整顿吏治。这与他来自底层,看到元朝因吏治腐败导致灭 亡的教训有关。他在明初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认为乱世须用重典,法外用刑的情况很严重 ,遭到惩处的官吏很多。还有一种说法便是他在为后来的子孙铺路,害怕百年之后他不在了子孙们压不住那些开国老功臣的气焰,那就索性,都杀了罢。
在这条历史的长河下,有多少人评说朱元璋这个人,有人说他精明能干,励精图治,大明朝在他的带领下走上洪武之治。也有人说他忘恩负义,狡兔死,走狗烹,斩杀开国功臣丝毫不留情面。
然而历史的走向从不给人以辩解的机会,发生即发生,结束即结束,只有时间才是最好的答案,也唯有时间,才能给人以稍许慰籍,让我们缅怀历史,正视历史,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滚烫。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六月,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于明孝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