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这一篇时,浅显的道理好像能够读懂,但是联系实际的话,又好像读不懂。上网搜集了关于这一章的解读,也没有具体的案例来更好的诠释,还是需要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去琢磨。
又想起魏老师说过的话:“什么叫知性阅读?我们给它下了一个定义:是一种带有咀嚼性质的研读方法。是指阅读者通过对书籍的选择、聆听、梳理、批判,在反复对话中,将书籍中有价值的东西吸纳、内化到阅读者的结构之中,从而使原有结构得到丰富、优化或者重建的过程。”我现在大多时候是处在聆听的过程,不能很好地内化吸收,更毋论批判与重建。还是继续阅读,锤炼自我吧。
今天主要讲的是“知识”。知识意味着能够运用。“不断发展、深化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要想让知识活起来,就要使它们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我的批注:思考)、在集体的精神生活中(我的批注:集体中思想的碰撞)、在学生的相互关系中、在精神财富交流的生动的、不断的过程中活起来”。
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致变成不动的、死的行装,那就请你把词变成进行创造的最主要的工具之一”。举出的例子是在秋游中与学生进行的交流,从而例证“思想在互动,在丰富,儿童正在养成思考能力,于是他们体验到一种无法比拟的思考的乐趣和认识的享受”。
文末作者说道:“如果词不是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而活跃在儿童的心灵里,如果儿童只是记诵别人的思想,而不是创造自己的思想并用词把他们表达出来,那么他就会对词采取冷淡、漠不关心和不易接受的态度”。(我的批注:这段话是不是指我们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表述自己的理解,说自己的话,有自己独特的思考?)
此刻,如果能有人共读探讨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