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冷美仁
公众号/极度消化
20—25岁,一个怎么都过不舒坦的年龄段;一个有钱但忧郁,没钱更忧郁的年龄段;一个狗都嫌的年龄段。
20—25岁,正是近几年被关注最多的人生发展阶段,被称为“成年初显期”,通过字面意思,理解为“正 在 形 成 的 成 年 期”比较形象。
这一时期,生活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工作的苟且,还有情感的苟且,至于诗和远方到底在哪儿....你先帮我交了房租再说。
这一时期,坐着觉得无聊,站着觉得累,稳定嫌太安逸,忙碌又觉苦逼。总之,生活怎么都伺候不了你这位爷。
这一时期,对于大部分年轻且浮躁的我们来说,也正是许多重要的改变发生的时期。它既不属于青春也没有完全成年,导致没目标没定力,唯独不缺一颗感慨的心(更多是在瞎BB)。这也让人面临抉择似痴呆,面对挑战如智障。每天的基本心情是“挣扎与间歇性焦躁”。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感受,至少我挺清晰。
但是最近的最近,其实就是昨天,我在走回家的路上,临近剑河路,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如同偷瞥到了一个美丽女子,她裙子下那一秒钟的春光,竟短暂性抑住了我的焦躁。
我突然觉得:焦躁可能是空无的,全是我想出来的。
当我妈在这个年龄的时候,她已经结婚了,他们那一代在这个年龄,对于人生该做什么至少已经有了一些想法,而我却整日徘徊,飘忽不定。差别到底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有两种可能。
上一代人,对于婚姻、感情、事业的选择只是一个简单的、进入成人角色的过程,如同小升初,初升高一样的自然,一样的理所应该。可是我们面临的情形就很不一样,22岁才刚毕业,让原本成人期该做的承诺和责任被推迟了。加上天生的傲慢自大,想要不断探索人生各种可能性,拒绝社会对自己的各种标签化,看起来像一个满脸胡渣又手足无措的巨婴。
第二点可能就是过度思考。想太多,做太少。太多专注于世界终极奥义——“活着为了什么”“什么样才是我要的生活?”“中午到底吃什么?”——结果往往是同事已经吃饱开始准备下午的工作,而我拿着菜单希望服务员介绍一下推出这道菜的意义。因此我觉得立即执行眼下能控制的事情是克服overthinking最好的办法。(此条只针对喜欢纠结,容易把自己搞死的星座群体)
20—25岁,挣扎大多来自3个方面:
爱情、工作、世界观
成年初显期,对于爱情的探索显然已不像青春期那样单纯,它变得亲密又严肃,一次简单的约会已不会再让人悸动不安,更多的是探索情感和身体上彼此亲密的可能性。“在一起”的标准偏向于衡量未来是否合适成为一生伴侣。
事业也是这个阶段的关键词。不仅仅是男怕入错行,女也怕。在这个全民害怕入错行的世界里,“未来我TM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什么行业?”这个问题绝逼够把人整抑郁一个星期。
注意:第一条和第二条的交集是“未来”,所以挣扎可能来自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每当我快要“窒息”的时候,心里免不了对这个世界说一声“我去你妈的!”,但是效果甚好,仿佛一下子跳脱出来,感觉自己不是个人。
不管是爱情还是工作,我们对他的探索都不该只是为未来做打算。而是在扛下更多责任之前,获得尽量多的经历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自己的包容力。也就更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哪些不能逾越,哪些可以死作。最终达到富可全不要,穷能微微笑的终极境界。(仅是个人目标)
世界观就不讲了,这是一个随时可能摧毁你世界观的世界,家人信奉佛教,佛说做什么就去做,不要做什么就不做,对我而言,就这一个标准。如果没有宗教信仰,可参照王阳明《致良知》。
可能这是一生中最孤独的年龄段,最混乱的年龄段,但实际眼下可掌控的,就是:
“耐心Patient,只有苟且过才懂得欣赏诗和远方”
想在这世间尽情撒野,关注【极度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