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被问及多次,我也认真的回答过很多次,却始终未曾记得我某一次的回答。
小学的时候,老师会问我,长大了要做什么呀,时光荏苒,记忆早就模糊,已不记得那时的只言片语,只是清楚的知道,老师肯定的问过我们,而我们也说出了自己的答案,只是这答案随着时间的流逝慢慢的藏起来了,好似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样。
在同学的眼中,我应该是侥幸考入初中的,有一次老师课堂提问,要考大学的请举手,然后不考大学的请举手,顺着老师惊讶的表情我看过去,发现有一位同学举手了,随后该同学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当时没有太多的理解,只有很多的困惑,不记得具体说的什么内容,只是那份震撼至今仍然清晰的存在着。
高中匆忙,转瞬即逝,一头扎下去只想着考大学,上本科。每次不想翻越两个山头、踩着泥泞、冒着风雨、趁车甚至半路推车去学校的时候,我总是想起要考大学的事情,奶奶说,十年寒窗苦读,念书哪有不苦的,所以我一直认为,读书就是很苦的一件事情,苦是对的,不苦反倒是错的。
九死一生,终上本科。我胆小怕事,不善言谈,所以更不敢在公开场合讲话,尤其是站在很多人前面的时候,四肢发抖,语焉不详。我曾和外公提到这个事情,外公说,人的能耐在于做事,而不是多话,就此,我也未曾可以去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尤其是爷爷在世的时候,总叫我少讲话,女孩子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叽里呱啦的不像话。小时候奶奶和妈妈吵架,妈妈因为担心奶奶会觉得是她不让我和奶奶睡故而在吵架的晚上,一定要我和奶奶去睡,奶奶看到我就一个劲的说我过来干什么,作为一个夹心饼干,我唯一能做的就是不言语 。综上,我一直觉得话少是个优良的品德。所以,我致力于学习,考研时间漫长,唯有一人陪在身边,我看见图书馆外面的那棵树,见证了它的一个轮回,繁茂闪耀的炎夏、枝叶飘零的秋季、毫无生机的寒冬、充满希望的春天。在那个春天,我考上了研究生。
研途漫漫,在读期间,我罗列了几大目标,多数实现了,尤其是其中的一条,要放松自己,不再过于逼迫自己,要快乐些。后来工作后,我却有些后悔当初的选择,应该再逼自己一把。
我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社会有规定,学校有要求,父母有期待。我按照这期待、要求、规定,一步步走向正轨,朝着既定的目标前进,待回头那一刻才发现,别人都比我过的幸福,而我从未摆脱自出生就带来的贫穷和畏惧,而曾经遵循的那些东西,成为一道道枷锁,将我捆绑的严严实实,我曾经看见的那束光,远远的停留在长廊的深处,看得见,抓不着,无法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