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因为停下了工作,有了空闲,也许是因为过往的学习慢慢地积淀,最近自然而然进入了一种观察者的状态。更多地是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对外在事情的反应,有时候是微小的感受,忙碌地时候也许就过去了,现在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慢慢感觉~
这两天我发现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就是妈妈和孩子之间有着同样的反应模式,真是完美复制。周五下午忆恩和妹妹在切橙子自己挤橙汁喝,我看她俩挺有干劲就在旁边做自己的事,突然听到忆恩声音高了起来,说:“你要说:忆恩姐姐,我还想喝,我就会分给你”。妹妹倔强地小声说:“我不想喝了”明显是在抵触。这个时候忆恩走过来跟我说:“妈妈,妹妹喝完了还想喝,我也可以分给她,可是她就只是说:我喝完了”。我心里想,你看到她想喝,直接分给她就是了。我还没有说话,妹妹说了句:“不想喝了”。忆恩跑回去,听到她说:“姐姐也喝不完,可以分给你的,下次你需要的时候要说出来。”接着她俩又愉快地分着喝起来了。
后来我们去景区广场玩,回家的时候妈妈JJ来接妹妹回去了。路口遇到邻居奶奶喊她明天去采茶,不远不近地距离,她回应:“我得问问忆恩妈妈能否帮我带娃……”她们聊完,当我们继续往回走的时候,JJ开口了:“明天我和奶奶去采茶,让宇航看妹妹。”我一听心里就有点火,想让我看孩子还不直接说,拐弯抹角的。我问:“宇航不去吗?你刚才不是跟她说问我能不能带吗?”JJ:“宇航去就能采得更多点,我得问问他愿意去不”。其实如果直接让宇航看妹妹,采茶这件事情大可不必告诉我,如果需要我帮忙照看,我也是愿意的,只是心里更期待直接地表达:“明天我想跟奶奶去采茶,你愿意帮我看孩子吗?”可是,这是别人的表达习惯,不是我可以改变的,我心里为啥有火呢?是因为感觉到不通畅?讨厌拐弯抹角?……后来我发现这简直是忆恩和妹妹故事的翻版,我甚至还期待忆恩能更体贴,看到别人的需求直接给就是了。可是自己却做不到,还有点小小的情绪,心里明明愿意帮忙,说出来的话却明显生硬了。
妹妹通过说“我喝完了”,表达潜台词:“你可以再分给我一点吗?”。JJ通过说:“我明天要去采茶”表达潜台词:“你可以帮我看孩子吗?”。忆恩直接告诉妹妹“你可以说出来”,而我心里有这部分直接沟通的需求和期待,也有了小小的情绪,当时却没有说出来:“如果你需要我帮忙照看孩子,可以直接告诉我,我很乐意”。因为已经有了情绪,我说出来可以看孩子已经很生硬了。她提出给我茶叶,我也生硬地回答不要茶叶。
过了一天,我才发微信重新澄清了一下。
当我突然把这两件事情联系起来,发现这两对母女简直是同样的模式,真是惊叹!自我成长就是给孩子更好的环境,孩子不仅仅模仿外在的一切,更吸收内在的模式。你活出了怎样的自己,有着怎样的品质,孩子感受得到!
期待我可以看见自己的情绪,表达真实地感受和需求,而不是一边说可以帮忙一边窝火来不及处理。感谢忆恩,又给我上了一课。
瑞雪2023.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