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1日上午9:40至12:40,我们给已经高中毕业的15班孩子们上了最后一节班会课。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v0719b0b1o2.html)
随后又磨叽了两天,终于剪辑好了实录视频(1.2倍速),并整理出了反思大纲,开始正式反思。我们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上本堂班会课的初衷
主要有两个初衷:不放心和做探索。
首先是不放心。身为高中班主任,对于教育类话题(尤其是“高中生的大学规划”话题)的接触肯定是少不了的;再加上自己上大学时的蜕变经历实在刻骨铭心,的确有些想法可以分享;此外,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孩子们在高中的行为和思想特点以及自己工作近十年来的所思所悟,都迫使我不断产生跟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的冲动——实在不忍心让他们走弯路。
其次是做探索。高考前后,在网上也见了不少高中老班们的“最后一课”,大多以“回忆高中、表达不舍”为主,现场一片泪崩。我们在感动之余,内心也有一个声音一直在响:“不是的,这不是我想要的班会。”再加上自己的确有话要说,索性自己亲自上一节,对自己心目中的“最后一课”做一次探索。同时,也能为以后形成“后高考”课程准备迭代素材。
我们在选择上课时间的时候刻意避开了高考。首先,高考前几个月学生压力山大,实在不宜讲大学生活让他们分心,且有些内容过于直白,也不适合高中时代的学生;其次,许多老班把最后一课放在了高考前夕,大家一起哭得稀里哗啦,倒也不失为考前减压的好途径,但也容易影响学生的情绪。我举个例子来佐证:高考第二天理综考前,班里有个学生苦恼地告诉我,他昨晚循环播放歌曲《后来》,结果旋律在脑海中盘桓不去,一直沉浸在离愁别绪中无法自拔;再次,在高考后直接进行也不适合,那时候学生们大战刚刚结束,雀跃欢腾,有一种十年牢笼终于解放的解脱感,一心只想回家或狂欢,哪有心思听你啰嗦?最后,我也需要时间整理思路。因此,我们向学生许诺,会在6月30日前后给大家上最后一堂班会课。
许下承诺后,不断有同学向我询问和确认最后一课的进程,这也是我精心准备的一大动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堂班会课一直拖到7月14日,也就是高考后一个月才姗姗来迟。
二、本次做课的亮点
课后仔细反思,这堂班会课还是有不少亮点的:
从班会技术层面分析,尽管这是第一次尝试此类型的班会,但由于有过多次在大型场合公开做课的经验,这堂课的起点还是挺高的:
- 环节清楚:整堂课分为6篇,分别为难忘高中、峥嵘高考、暑假准备、情商开发、知商规划、职商跃迁。以时间为轴,层层递进;
- 翔实厚重:为了准备本课,我们历时两周,七天两夜;但考虑到要说的内容太多,时间上根本不允许,所以反复斟酌,删繁就简,留下的都是自己认为孩子们必须知道的要点。限于水平,可能在行家眼里也是水货满满;但就本人而言,就已经是浓缩了人生经历和感悟的高能干货了;
- 注重互动:尽管如此,班会内容依旧庞大,足可以做一个两小时的讲座了。为了降低消化难度,我们精心设置了许多案例、故事和活动,其中关于“男女交往”话题设置的现场问卷调查尤其精彩,纯原创,也只有学生毕业后能拿手机才出得来效果,感谢科技的进步。
- 一次成型:在没有任何彩排机会、没有时间演练的情况下,整堂班会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发挥得还算不错。
基于我们的初衷,这堂课在情感上也足够真诚:
- 不遮掩:不回避猥亵事件和屠狗事件等校园热点话题;不回避家庭资源和大学同居等敏感话题;不回避自己大学时代的污点和槽点事件等个人话题。目的只有一个:揭开本质,少走弯路。
- 不催泪:工作以来,我的个人特色逐渐趋于理智型,不大会煽情,故师生情感浓度不够;而且我向来认为,学生毕业上大学是件高兴的事儿,哭鼻子抹眼泪实在是大煞风景。所以,这堂班会继承我的一贯风格——冷静透析。
- 不矫情:对大学生活不会刻意美化或丑化,是什么就是什么,可以规划什么规避什么,坦诚相告。
所以,从基本面上,我对这次尝试还是比较满意的。
三、不可回避的缺点
自鸣得意之后,仍需秉承以往风格,对自己的失误进行无情批判:
本课在技术层面上有五大瑕疵:
- 语言欠锤炼:语流不时有断续和重复;表达过于白话;点评不到位,甚至出现要点遗漏;
- 环节欠合理:回顾高中的照片视频耗时过长(足足有1个小时);计划安排的《班级史册》、《高中回忆录》和青Meng成长共同体完全抛在了脑后;
- 节奏欠平稳:前松后紧,回顾高中环节节奏过松导致后面重要环节节奏过紧;前活后干,也因为时间紧张,后半段不得不压缩表达和活动,导致学生们在最后半个小时左右精力有些疲惫。(插图)
- 形体欠修饰:马裤加上沙滩鞋的装扮太过随意,尤其是经验欠缺穿了条纹衬衫,导致录课出现了花屏;又由于首次上课,还是录课,前期在肢体上有些不自然;
- 时机也不对:高考后刚宣布时学生呼声很高,但拖了一个月后他们心劲已过,且各有所忙,出勤率为50人。
因此,有必要对上面的失误进行深入剖析,从根上找到问题所在:
1. 时间管理
在高考后到班会前的这一个月里,有多个项目同时开展:
- 三部书稿:《微班会》合稿和修稿;《初中系列班会》统合框架;《班级史册》组织校对;
- 一场中招:监考三天,改卷三天;
- 一次交流:山西垣曲学习交流三天;
- 志愿填报:定期返校签字和不间断的学生请教;
各个项目或交替、或重叠,又都难以回避,导致我捉襟见肘,曾一度动摇做这个班会课是不是在自己找事,所以在班会里加入了一个“轻重缓急”的活动体验。
7月过后时间稍微宽松一些,但自己的拖延症又犯了,只肯稍微做些边角工作,主干框架迟迟不愿动手搭建。我心知肚明:完美主义余毒作祟,于是强迫自己运用机车模型解毒,总算没有误事。
2. 知识管理
之所以准备时间过长(两周多),其实是自己的文件管理过于混乱。再往前追溯,其实是背了360云盘的锅。
- 2016年10月20日360云盘宣布转型,不再提供免费服务,让我原本井井有条的各色文件瞬间没了安身之所。由于内容过多,我用了多台设备分头下载;这两年各大云盘试了个遍,导致资料重叠冗杂,从此失了条理;
- 多系统设备更替频繁,Apple, Android, windows互相干扰,难以协同,也让资料混乱不堪;
- 各种资料混乱之后,就再也提不起兴致重新归档整理。虽然不时也意识到埋下了地雷,但一想到莫大的工程量,又一阵畏缩。
以上种种的祸根,终于在这次集中爆发——纵跨三年、横跨七台设备的班级资料盘根错节,费了我整整一个多星期才大致去重归档完毕。
3. 技术短板
- 由于系统升级到了win 10,原本惯用的视频编辑软件会声会影不太兼容,又没有其他合适的替代品,也折腾得不轻;
- 课件也没有使用PPT制作,而是用了新学的万彩focusky,在摸索功能的过程中也浪费了不少时间。
四、迭代改进的措施
- 存储:简化平台,优化逻辑。选择最适合的云盘,做到平台单一化;提炼归档逻辑,做到逻辑单一化。
- 素材:及时整理,定期归档。
- 升级:优化课件,迭代素材。
- 技术:相关软件,刻意训练。
- 环节:志愿填报,补习学业。以前没有关注过志愿填报,今年学生们一直问,自己却不敢妄言,实在有些尴尬,以后要有意识地收集相关材料;下一版的《最后一课》中要加上志愿填报、补习or大学两个版块,强化大学学习这个版块。
- 时机:有了这次的背书,以后的《最后一课》制作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定在考后一周也就是6月15日举行完全可行。具体日期视情况而定。
结束。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