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喜欢的融合社会心理,商业逻辑与处世哲学的书之一,其中穿插丰富的商业世界的案例。看第二遍时顺便做一点阅读笔记,用自己的话来总结书中观点,融入一些自己的认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利己是人之本性,情有可原,要正视直视,无须批判。这本书的目的也绝非纯粹的宣扬利他主义,教育每个人做雷锋,而是另辟蹊径,剖析当下社会个人和机构如何更有效率的创造最大价值。对于现代社会的深度认知和整合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把利己和利他紧密连接起来。我们也更无需按图索骥,给人对号入座,打上三个标签。给予者,匹配者,索取者,只是三种模型化的人际关系的心理和行为方式,我们作为现实中的人,都只是三者按不同比例调和的混合体。
如果根据职业成就的高低来勾画一个金字塔,给予者占据塔尖和塔底,中间填充的是匹配者和索取者-大多数人是匹配者。换言之,奉献和给予在职场和商场是把双刃剑,可能导致你被无情利用和淘汰,同时也可能换来巨大的成功。其中的玄机是什么?
在工业时代,在零和博弈的竞争环境和信息垄断可行性极高的商业环境下,成功者很多是索取者。后工业和互联网时代,随着信息垄断的壁垒逐步瓦解,一个人名声的传播速度之快,以及对于团队协作的需求增强,索取者,即便伪装重重,因为以牺牲他人的利益来成就自己,最终会受到大部分人(匹配者)的惩罚,自掘坟墓,半路夭折(大洋彼岸的我和国内人同步看到中金事件禽兽男主的无耻言行);相反,给予者因为不算计回报,乐于分享和帮助,从而为团队和公司创造可贵价值,同时为自己获得更多额外机遇,他们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他人的成功之上,具有涟漪效应。
成功的给予者在以下四个方面拥有独特的技巧:交际,协作,评估和发挥影响力。
1.社交模式
给予者的社交方式:广种福报,真诚交流,不参杂任何附加利益条件,而在需要获取他人帮助时简单明了的表达,人脉非常广。
索取者和匹配者这两类群体在搭建人脉时会带功利色彩,权衡价值,只挑“有用”的人,而给予多少是经过谨慎计算的,因此交往的人数量必然有限,人脉圈要比给予者窄很多。
“休眠”人脉的潜在价值(因有段时间没有联系,处在待激活状态的人脉):和“弱关系”的性质类似,那些和你不是很熟识的人,反而能给你带来全新的信息和知识。原因很简单,熟人圈各人之间掌握的信息大都处在同步对称状态,倒是那些和你不熟络,关系较淡薄的人,很可能掌握你完全不知道的信息。相对于纯粹的“弱关系”,从“休眠”关系获取信息更为自然,免去了牵强。这类人脉的开挖潜力某种程度类似于CRM里曾经活跃却归于沉寂的销售线索。而给予者在开挖沉寂人脉这方面可以大展身手,只因他们四处播种福报,施者无意,受者记心,从而可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唤醒他们。
2. 协作
创造力的发挥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相对孤立的个体状态。调查表明,杰出的建筑设计师的特质多半接近于索取者- 对自己有充足的自信,居功,以自我为中心。这些特质为持久创造力打下基础。然而,其实给予者和索取者同样都可以拥有高创造力。区别是,给予者的创造力擅长在团队协作中发挥,且甘愿做幕后英雄,把功劳归于其他团队成员。索取者执着于捍卫自己的成果,不容一点质疑,始终处于孤立,更糟的是,如果他过度利己,违反游戏规则,对他自己的职业是很大的打击。
其实他人的力量和贡献往往要高于我们的预估。个人的进步和团队协作环境紧密不可分割。以外科手术医师为例,只要他一直呆在同一家医院工作,那么每做完一个手术,他们的手术失败率就降低1个百分点。一旦转移到新的医院,这个累积的过程就被打破。不变的环境,同一批助理,护士和同伴,会随着时间推移增加对他们的熟悉度,从而在手术中更好的衔接各个环节,降低了失败率。换言之,若是孤立的把外科手术看成一种个体的练习,是毫无意义的。
给予的哲学:为团队贡献的价值越多,整个团队得到的利益就越大。同时,你也会赢得队友的更多尊重;你若与人争抢功劳,只能为自己树敌;你若抹掉伙伴的功劳,全部占为己有,那是自我毁灭。
索取者在团队协作中更容易产生认知偏差。他们过度相信自己的观点,而忽略他人的反馈。而给予者以团队利益出发,从而可以更轻松的换位思考,大大减小认知偏差。但这里又有一个问题,在提供帮助的时候,你是否确定对方需要的就是你所认为的?这需要跨越第二层认知偏差,达到信息的完全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