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节,因为疫情,至今心有余悸。年夜饭吃得不安,晚饭后当即决定大家庭年后不聚会。而我们一家三口担心怎么回青岛,疫情形势越来越严峻,生怕回不去。考虑再三,研判各种情况,还是觉得早点回去。于是,年初四凌晨就千里奔赴青岛,马不停蹄,1500多公里的路程竟然当天赶到。
2021年春节,响应号召,留在青岛过年。
转瞬到了今年年底,一边注意着疫情,一边端详着防控措施,所幸青岛、赣州两地都是低风险地区。于是为了降低风险,决定两点一线自驾回家过年。
1月27日早上六点出发,目的地景德镇。之所以没有选择别的中间城市,主要是考虑疫情防控,不想牵扯到其他省份,山东、江西两地就好。不过这样一来,第一天的路程有点远,我们足足开了12个小时。不过老司机也出了小差错,高速上竟然错过了岔道口,只好按照导航多费了半个小时才绕回来。
特别怀念没有疫情的寒假,那时候在青岛、赣州两座城之间,任性地选择不同的路线,一路走一路玩,基本上游遍了半个中国。期待疫情早点过去,曾经稀松平常的日子,现在都觉得有点奢侈。若不是疫情,最起码可以在景德镇停留两天,一窥瓷都的历史风貌。记得上一次去景德镇还是1996年的年底,那是读研究生的第一年,我们参加江西省心理学会的年会。转眼就过了三十多年了,导师们都退休了!我们三个研究生分别在不同的高校教学。
在景德镇吃了一早一晚两顿饭,我的肠胃还留存着早年的记忆,虽说在山东的时间早已超过江西,可是肠胃还是偏好江西的饮食。一盘黎蒿炒腊肉让我忆起了师大南路,“鄱阳湖上的草,南昌人的宝”,黎蒿成了极具地域特色的一道菜。在碧绿的黎蒿上面点缀着红色的腊肉,色香味俱全。初次吃它的人需要短暂的适应,黎蒿有点淡淡的药味,习惯了的人会觉得那是至味。至于再普通不过炒粉,也是我的挚爱。在青岛的日子,偶尔馋炒粉,于是满世界搜寻,目前锚定了一家南昌拌粉和湘菜馆的炒粉,嘴馋了就点个外卖。早餐吃的是肠粉,虽说不错,我还是以为饮食偏好具有早年记忆决定性。比起广式肠粉,我还是更喜欢客家人烫粉皮,裹上客家特有的芋荷,那才是人间至味。小时候,大家都穷,不像现在鸡蛋、肉糜随便裹。还是喜欢烫粉皮裹上家常菜来得带劲,芋荷、豆叶、酸干菜都可能。就像青岛的饺子馅,五花八门,墨鱼饺子、鲅鱼饺子、荠菜饺子等等,在青岛人眼里,饺子馅一切皆有可能。青岛人如此,客家人亦然。
百度地图显示,下午4点半左右到家,于是提前电话告知老父亲。我以为,天气寒冷,如此精准的报时,父亲只要提前一会儿在门口等我们就行,免于挨冻。未曾想,晚上外甥告诉我,他下午去看外公,外公两点多就在门口等我们一家三口。看来父亲送走外甥后,又到门口守望我们。我们让孩子走在前头,看看爷爷能否认出他来,一声爷爷,老父亲不敢相认(两年了,孩子长了二十多公分),直到看到后面的我们才反应过来。我问母亲,两年没有回家,想我们吗?老母亲说,怎么会不想,前两天看着别人家的孩子回家过年,眼馋得很!
一句“眼馋”,路上的劳累荡然无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