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接触的都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平时会遇到这个拿了那个的零食,那个拿了这个的文具类似的事情,我一直认为,这么小的孩子,他们没有偷的意识,更不会说刻意的去偷别人的东西,所以,当我遇到类似事情的时候,我会用“拿”来说这个事情,不会定义为“偷”,甚至不会提这个字,可是前一段时间,班里发生的一件事情,让我对这种事情重新有了思考。
那是晚饭后的大课间,一个孩子跑来告诉我,班里的两名学生在晚饭后私自回宿舍,按我们平时对孩子的要求,学生自己是不能私自回宿舍的,所以,听到这样的报告,我决定好好处理这个事情。然后我就刻意的在楼道门口等着他俩,等到之后,我直接带他们去了办公室,问清楚了事情的缘由。他们告诉我,一个孩子想上厕所,可是没有卫生纸,想着离宿舍比较近,就一同回了宿舍上厕所。我看孩子很真诚的解释,也算是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以也没有过多的批评,让他们回去上课了。
本以为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谁曾想,背后还有更大的玄机……第二天,很多孩子来跟我说,果果和仍仍偷二一班学生的棒棒糖,我意识到是真的出了问题,我开始对两个孩子逐一询问,两个孩子这一次跟我说了实话,原来他们前一天晚饭后不是回宿舍上厕所,而是看到一个孩子柜子里有很多棒棒糖,两人便商量好一起去“偷”棒棒糖吃,这我一听,瞬间火冒三丈,准备好好教育他们一番,但是转念一想,现在的孩子自尊心都很强,以我老师的角色,跟他们来聊关于“偷”的事情,我怕他们有压力,所以联系了两孩子的家长,跟家长道明原委以后,两家长都是特别重视这个事情,直接到学校把孩子带走了,说要带回家好好教育一番……
仍仍的爸爸是一名退伍军人,仍仍是家里的小儿子,上面还有两个姐姐,父母都是70年代的人,可想而知,父亲先是揍了孩子一顿,然后买了棒棒糖,以“拿一赔十”的态度对被“偷”的孩子做了补偿,要求孩子亲自还给人家,而且要态度诚恳,先道歉,在孩子父亲的“辅导下”,孩子还写了保证书,一式两份,家里父亲保管一份,学校我来保管一份,孩子父母很诚恳的跟我说:“王老师,不用怕伤他自尊,他这行为就是偷,要让他知道偷东西就是不对……”
果果父母离异,平时跟妈妈一起生活,妈妈很年轻,是个很乐观、充满正能量的人,果果妈妈先是让孩子自己反省两个小时,然后很平和的跟孩子聊天,主要围绕“私自拿别人东西是不对的”这个主题展开,最后母子两人聊的很透明,并且以“赔礼道歉、拿多少赔多少”来了结这个事情,母子达成共识,以后不会再出现类似的事情。
这件事情最后以不同的方式解决了,我很欣慰,因为两个孩子家长对这件事情是很重视的。但是,两家对待同一件事情的不同态度,也让我有了困惑,到底该怎么定义类似情况?发生这种事情,到底怎么处理才是最正确、最有效的呢?我想,重视起来,一定没错,至于方式方法,一边成长,一边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