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2016也只剩下最后的几天了。已经过去的几千个日日夜夜,深刻的犹在眼前,虚浮的迷散在烟雾里,只是,一些该记的的得,还得动动手细细想。今天,想想这学期读的一些书。
我读书是极随心的,喜欢哪本书了,再喜欢上写这本书的作者,接着一段时间只读该作者的书。只是,有时候的喜欢,是读这些书所花的时长;有时候的喜欢,是比读完还长一些些;有时候的喜欢,是很久很久,是现在还不知道很久有多久的那种久。
春树:《抬头望见北斗星》、《红孩子》、《北京娃娃》、《春树四年》。从《北斗星》喜欢上这个离经叛道的北京宝贝春树的,她写残酷青春,写最美年华里的灰色心情,写忧郁颓丧和绝望,却又处处透露出星星点点青春自由和欢乐,足够给你勇气。看春树的那段时间,听了很多没有听说过的乐队,她的字句里太多朋克朋克朋克了,而我又是容易被作者的喜好影响的。
三毛:《温柔的夜》、《雨季不再来》、《送你一匹马》。听说三毛已经是很久远的那时候了,读三毛却是在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了,幸好没有错过。或许是课本上和图书馆里随手拿起的那些个散文耗尽了我对散文的兴趣,那时候以为散文就是文绉绉的描景和婉约约的抒情,而对这类,实在是集中不起精神的。三毛这一生让人怜惜,多想抱一抱她。三毛的散文就写的日常生活,画石,,和家人看场电影,车滑进水语池……语句平实却有趣(有趣对于文章来说太重要了),字字透露作者的真性情。
大冰:《好吗好的》、《乖,摸摸头》、《阿弥陀佛么么哒》。高中同学来长沙参加大冰的签售会,邀我同去。买了一本《好吗好的》,也签了个名,于是就开始了读大冰。人生何处不江湖,睡前一个江湖故事,感动与震撼久久难以平复。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不一样的处事态度,不一样的真挚感情。宣扬多元生活又反对盲目的背起行囊。愿你既可以朝九晚五又可以浪迹天涯。
池莉:《看麦娘》、《你是一条河》、《你以为你是谁》、《致无尽岁月》、《让梦穿越你的心》、《烦恼人生》、《生活秀》。从池莉开始喜欢中篇,可后来读许多其他人的中篇却感受不到那样浓烈的吸引力了。池莉致力于以武汉为背景,描写市民生活,每一个主人公都深入街巷,每一个主人公都是小人物,而她想要表达的,就在那些小人物的言行举止里闪闪发光。印象颇深的是《列夫托尔斯泰围巾》,写一个收破烂的老扁担,写一条列夫托尔斯泰式的红围巾。
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看到喜欢的书,会有欲望读第二遍第三遍。喜欢《活着》,却不打算再读,至少很长一段时间不会。自认为是很够勇气读一些沉重的文字的,却不能再承受一次这样的悲伤。
关于科幻:《微纪元》、《虫子的世界》、《流浪地球》、《2005中国年度科幻小说》。室友喜欢《虫子的世界》,我则对《微纪元》更有好感。惊异于作者们或天马行空或气势恢宏的想象,仿佛看见一扇门,门后面装着满满的可能性。大家都知道的科幻作者是刘慈欣,看了几篇他的文章,不太容易懂,专业性知识偏多,怪自己道行不够。更习惯于读何夕,主题深读起来也轻松,更多的是反映人性。我们都是虫子,生活在这个叫地球的星球上。
席慕容:《流动的月光》。抓人之处在于很多词语的奇特性,在别的地方是没有的。忘了具体的例子,当时应该记下来的。
现在正在读冯唐的《活着活着就老了》,适合在安静的晚上,躺在床上细细品。
这个世界越来越浮躁,放一下手机拿起一本书,管他谁又晒了什么美食谁又秀得一手恩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