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有很多关于如何阅读,如何增强你的阅读记忆的方法论。看来大家读书都有共同的问题,要么是不能坚持阅读,要么是读完了那么多书什么也不记得。这让我想起了张悬在一席《我们并不孤单》里的一句自嘲,感觉在那个寂寞的深夜里,I'm alone ,you're alone ,we'are not alone。 想想非常的安慰,有这么多孤单的人陪伴,顿时我觉得并不孤单。
我读的书并不多,可是因为喜欢音乐,也曾经狠狠的主题阅读了一把,尽管当时并不知道那叫主题阅读。由于阅读摇滚史,接触到了很多其他的类别,亚文化,垮掉派,存在主义,艺术史等等,这个过程相当的兴奋,隐隐的感觉到了知识的连接,可惜的是,因为知识不成系统,读书也就成了自嗨的状态。朋友说,读书记不得很正常,但是那些知识净化了你的身心。我听着很欣慰,也很失落,这好像并不是我想要的吧。
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告诉我,读完了我就可以讲明白了呢。于是开始研究阅读方法论,也有幸看到很多的知识网咖在网络上分享阅读经验,比如李笑来,战隼,简书一哥。
战隼提倡PDCA循环,确立阅读的目标,阅读中进行思考,做出实践的计划,分享你的阅读,最后再进行复习反馈。阅读是一种习惯的养成。
李笑来告诉我们,阅读是为了升级我们的认知操作系统,不提倡速度,快读,要只字不差的阅读,阅读是阅读理解,构建元知识是基础,最重要的是理解。
简书一哥分享了一年可以读100本书的方法,是不是一本书全部读完才叫读完,也不竟然,你读了一半明白了就可以了。由简单到复杂,在海量阅读中构建你的知识系统。
不过很不幸的是,我是个理论派,这么多的读书方法放在我面前,我开始无所适从了,不知从哪里下手。
尝试了PDCA,太枯燥了,放弃。
尝试了只字不差的阅读,读的太慢,前面读的后面就忘了,放弃。
尝试扫读,读完跟没有读一样,放弃。
最后又回到了自己读书的老路,所以,所谓方法论都是别人的经验,怎么做,做不做的到,合不合适你,都得看你自己。
后来有一天,我们一帮小伙伴建了一个读书群,每月读一本书,月末要交作业,写读书笔记。因为有交作业的压力,自然是要读,至于写成什么样,先不管它吧。于是第一个月,我很工整的交了一片《自控力》的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的方法是按照对每一章的概括总结。小伙伴们鼓手拍掌,很受鼓舞,信心倍增。
到了第二个月,心想,得换一个写法,因为第一篇读书笔记我也不记得写了什么了。由于参加演讲俱乐部的缘故,深深的体会,演讲者用故事讲道理,是最能够让听众产生连接感,给你启发与感悟的。所以第二篇读书笔记,我写成了读书感想,感觉绕了一圈,又回到了小学时候写读后感的状态。但这一次倒是能记得清楚了,也能够跟别人讲这本书讲了什么,因为这些都是我的读书感受。
到了写第三篇《学习之道》读书笔记的时候,不用回顾整本书的内容,也可以写出大部分作者想传达的观点,准确的说,是我理解的作者想传达的观点,随着自己的心流书写。这个时候也大概理解了李笑来的阅读理解的意思,只有你理解领悟了,写就不会是一个问题。
三个月的时间,从一个在自己的思维里团团转的理论派,被迫成一个行动派,以输出(读书笔记)为导向的输入(阅读),也倒逼自己要好好的阅读理解。阅读的专注力得到提升,阅读的习惯也逐渐养成,深深感受到了团体学习的力量。理论付诸行动,也慢慢明白这几位知识网咖传达的深意。
读了那么多书,这才刚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