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广州开会的路上,抽空翻阅了这本《艺术家的命运》,这个翻译还是蛮贴切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命运,那么艺术家的命运是什么?又有什么日子等待着他呢?看到书名,就有一些蠢蠢欲动,想要一番的冲动。
在者,我动笔写这篇笔记的时候,全国人民都在注视着新型肺炎的传染消息,未知的不可测,落在了自己身上,就是终结,落在别人身上,就好似一串数字,一则新闻。如不是黑塞的感同身受,甚至是切身体会,我想是很难有如此的刻骨铭心的描述。
作者:[德]赫尔曼·黑塞
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
原作名:Rosshalde
译者:吴忆帆
出版年:2013/8
页数:224
定价:24.80
装帧:平装
丛书:赫尔曼·黑塞作品系列
ISBN:9787542638953
主人公罗斯哈尔德,一位艺术家,一场错误的婚姻看不出是自己还是对方的错。一个投靠妻子而和他对立的大儿子,一个未来将得疾病去世的小儿子,一个从印度东方归来的挚友,一个仆人。组成了整个故事的底噪。就如同人们传说的那样,每一位艺术家都有一个特别的嗜好,以及他们不近人情的古怪的脾气,更可恨的是艺术家们专心致志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而忘记周围人甚至是家人的癖好。这一切都发生在这本书的主人公罗斯哈尔德身上。
是让艺术家回归普通人的生活,去陪伴去平庸去阻隔自己与艺术的沟通,还是踏出心灵的那一步,去追寻极致与普通人划清界限?
我很难说哪一个更好。
黑塞作为作者的挣扎纠结和痛苦,在书中的字里行间体现的淋漓至尽,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体会出一二。主人公的多角度观察,内心的不忍,半夜跳入湖中游泳,把脑海中残存的痛苦隐忍化为色彩与时间注入进画作中。故事的结果,小儿子病死,离婚,独自一人与朋友汇聚前往印度。小儿子的死,是他的契机,是解脱,还是艺术家灵魂的有了一丝喘息机会?这很难说。在西方宗教哲学背景下的人们所思所想,东方人其实很难理解和感同身受。看起来像是一种解脱,一种去追寻的理由,但更像是某种呼之欲出的答案,痛苦藏在人间的分分秒秒中。只有作为艺术家敏锐的心思,才能发现。
如同《悉达多》一书一样,黑塞的《艺术家的命运》中,大量的风景描写,大自然景色描写,与作者的内在精神情感密切关联,是一个真实的自然风景场所,更是一个作者心理幻觉的场所。我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所体验到的不仅是视觉的自然情境,它越过了我们的视线,进入我们内心的隐性之地,通过作者的冲动运转在我们视觉不可及的空白之处。作者所反映的世界,已经沐浴在他自己所被放射的情感光芒之中。阅读本书,仔细品尝体会被作者植入其中的神秘主义,不可捉摸的思想。这是黑塞的一贯做法,也是他独特的写作方式。
这本书也许会给走上艺术之路的人们一些慰藉,也许会让很多人明白艺术家在想什么,甚至能评判自己是否是一位艺术家……但它没有给你答案,答案只有自己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自己去体会。在最后我想在谈一些,关于艺术家命运的事情。
在本书中,黑塞构建的世界中,我看到了一个堆叠的秩序。这种秩序是为艺术家服务的,也就是说,艺术家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拥有了这样的环境。比如一个仆人,比如一个不会打扰他的妻子,比如一个想要就来不想要就离开的小儿子。比如一座湖。这样的一个秩序,保证了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不受干扰,保证了艺术家可以集中精力去从事自己的创作。不知道这是黑塞本身自己的情况,还是某种建构出来的幻想。
换句话说,干扰少的环境,是艺术家需要的。这种干扰不意味着做饭洗衣服日常的家务,这类家务有人为他操持,他不需要去做,不需要为此费神。黑塞是想表明,从物质日常琐事中解放是一种基础,黑塞已经拥有,但这个离艺术家还有很长的距离,这就需要第二步:精神解放。于是需要悉达多。
是这样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