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分享26天,父母会改变,孩子才能拥有幸福!
孩子天生都是爱父母的,但父母不一定是爱孩子的。
今天,我看到一则新闻,有个平台女主播为了吸引眼球,不断恐吓和辱骂一个小女孩,跟她说:“我不要你了,你不要跟着我!”导致女孩崩溃大哭,从而获得视频的点击率。骂到后来,连原本打算合作的商家都不忍心,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孩子。
在网友曝光这件事后,发现这位女主播其实是小女孩亲生父亲的女朋友,而亲生父亲对女朋友所做的一切都是知情的,但他却没有阻止,甚至在某个视频中,他还联合女朋友一起欺骗女儿。
虽然后来警方通报说,孩子没有受到虐待,全身也没有损伤的痕迹,但我想说,孩子心理上受到的伤害远比身体的外伤更难愈合。而这种用情感去操控他人行为的方式,我们称之为“情感操控”。其中,最为常见,也是最多人曾经遭受的情感操控,就是“为你好”。就像前段时间大火的《小欢喜》,里面的单亲妈妈宋倩,用一句句的“为你好”牢牢地将孩子绑在了自己的身边。但在我看来,“为你好”这句话其实是在耍流氓。
为什么?这有两方面的原因。
“为你好”没有尊重,没有平等。在“为你好”的关系中,是没有平等和尊重的。在我一次录影的过程里,遇到过一对父母,妈妈特别希望女儿能嫁给一个她所认为的好丈夫,但是女儿喜欢的是另一个男人。女儿那时已经28岁了,按道理来说,她是可以自己去选择未来的丈夫,并有能力承担自己选择所带来的后果。但妈妈却并不认同,她认为女儿还不懂事,不能做出属于自己的选择。因此,母女之间的矛盾非常大。女儿不断在一旁控诉妈妈“控制欲太强”,从小到大每件事都必须要按照她的想法和要求去做,如果不这么做,妈妈就会通过各式各样的方式来“胁迫”自己。而妈妈则在一边说:“我那是为你好!”。其实这很正常,因为在“为你好”的关系中,如果对方想要离开,操控者就会用两种方式来强制对方留下。
方式一:用道德来约束你
父母会说:“我都是为你好,牺牲了自己这么多时间来陪你,你居然不领情,真是一个不懂事的坏孩子。”
“你如果不给我钱, 我就说你不孝顺。”
“你不同意我的要求,我就告诉所有家族的人你虐待老人。”孩子听到父母这么说后,会产生特别强的负罪感,为了不受到道德上的谴责,只能继续乖乖听从父母的话。
方式二:激发你的愧疚感
有些父母会通过愤怒和悲伤的方式来激发孩子的愧疚感,“我告诉过你多少次了,你就是不听,气死我了,我太悲伤了,都是你惹我生气的。”
“我生了你,养了你这么多年,你不应该为我花点钱吗?”
“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才没有离婚的。”父母做的这些,都会让孩子产生被侵入的感觉,孩子感觉不到父母真的在尊重我们。在孩子心里,他们会觉得,好像只要听父母的话就够了,自己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似乎,只有自己听话,父母才会满意。父母这样做,对孩子来说,他们内心会特别纠结,觉得自己没被尊重,同时还有无法表达的愤怒。我们不能对父母表达愤怒,因为这样做,我们同样会感觉到特别愧疚。“为你好”其实是自恋,在“为你好”的关系里,是只有“我”,没有“你”的,这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恋状态。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小时候管束打骂你,还是长大后考大学,选择专业和工作,甚至谈恋爱、结婚、养孩子,只要我们没听从父母的话,他们就会把“为你好”这句话拿出来,好像为了你好,你就没有理由不接受了。其实这些都是自恋的反映。自恋,所以事无巨细地控制,父母相信自己的审美,自己的感觉,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就是不相信孩子也有独一无二的审美、感觉、智慧和能力。他们否认了孩子是有独立意识,有能力自我负责的人。这些年来,我总能在微博上收到许多焦虑的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求助私信,但基本都不回。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总问一些无法回答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好好学习怎么办?孩子总是不听话怎么办?他们有个共同的特征:希望有个人,几句话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消除他们的焦虑。最好,能将所有可能产生问题的源头都掐断!他们会要求伴侣、父母或者孩子什么都听他们的,不给他们“添乱”, 他们讨厌孩子出现各种问题,因为这会让他们打破自己是个“好父母”的幻觉,会让他们感觉到失控,所以孩子必须要按照他们所期待的方法成长。他们就像惊弓之鸟,不能听到一点点异动,不能允许一点点“失控”的事情发生。而孩子是没有力量去反抗爸爸妈妈所谓的“爱”。尤其是当他们看到妈妈的哀伤和无助,当妈妈说“我对你那么好,你还不满足,还要气我,你不是个好孩子”时,会十分愧疚。因此,自恋的妈妈养出来的孩子,从小就有迎合妈妈的能力,一直“忍受”妈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很难去相信,自己的父母家人或者自己,是恶性自恋者,但我们至少要了解,我们的家人或自己,都可能存在某种程度的不健康的自恋,而这种自恋,往往带来了对身边人的伤害和痛苦,令身边人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和弱小。 打着“为你好”名义的父母,你们是真的为了孩子好吗?“为你好”其实更多是一种,打着爱的名号的操控行为。因为爱是一种满足感,它需要通过双方的互动来共振和传递。而看见,则是这种共振和传递的前提。看见别人是指能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而不是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对方。但在“为你好”的关系里,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甚至于父母的眼里是没有真实的孩子,只有他们脑海中的那个孩子。
我曾经说过,“孩子的问题一定是父母的问题”。这句话虽然说的有点绝对,但是有依据。
因此,当孩子想做出自己的选择,或者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时,父母应该站在孩子身后,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而不是一昧地控制。如果很多父母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问题,那么,很多问题就解决了。记住,被“看见”,被关注,是每个人最深切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