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投资领域的贪婪就是想要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天主教中七宗罪,贪婪是其中之一,但仔细看下:傲慢、嫉妒、愤怒、怠惰、暴食、色欲等都是源于贪婪。
2、在投资领域,“贪婪”就是一个魔鬼,有着无数化身,且总是“所向披靡”,上当、没死、醒悟就是不幸中的万幸。例如,金钱在时间中的流动过程就会产生利息,借钱却不愿支付利息,是想要实际上属于别人的钱,是一种极度的贪婪。但问题是很多时候,这种“贪婪” 并非故意,是来自于无知,是学出来的傻,教出来的笨,而不是天生如此。本质就是一种无知,是病,但可以治。
3、利息如此,投资回报率呢?2011年到2015年期间,民间借贷互联网化——P2P非常火爆,当有平台给出年化25%的收益时,实际上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了。
4、那几年的大银行的一年期整存整取存款利率大约都是1.75%左右。它的钱要借出去才能赚取“利差”。民间小额短期借贷的利率一直不低,但如果利率高到一定程度,达到15%以上,就已经存在很高的系统风险。如果达到25%以上,基本上两年内(即8个季度周期)必然崩盘。
5、而民间借贷重灾区频繁出现,说明绝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15%以上”的投资回报率“很可能原本就不属于自己”。于是无知者无畏。只是看击鼓传花,谁接那最后一棒。
6、全球顶级投资者的战绩:巴菲特的公司,截止2007年的43年间,复合年化增长率21.1%;西蒙斯的公司,连续30年平均复合年化回报率高达34%;格林布雷的哥谭基金,20年复合年化回报率达40%、、、这都是“神”一般的存在,那么及格水准大概怎么样的?巴菲特给出的“参考标准”绝对是中肯的:我必须确保买到的是在长期至少获得15%复合年化收益率的股票。
7、大神格林布雷的类比很精彩:买股票但不知道究竟买了什么,就如同手持火把穿过一个炸药工厂,你可能活下来,但是你仍然是个傻子。
8、一旦讨论“复合年化回报率”,就不是一年两年,一般十年以上了,与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同,“价值”并不是排在第一位的,“长期”应该先排上,即“长期(的)价值”才是我们要追求的东西。
9、因此,一切不属于“长期价值”的东西,都可以算做是“诱惑”。牢牢记住:你要追求的是“至少长期年化复合增长15%的目标”。一旦你的目标如此,“入眼”的东西就不一样了,能看到的好像是另外一个世界,很多之前不由自主关注的,好像突然间消失了一样,而另外一些东西,就像突然冒出来一样。
10、短期投资者关注K线图,四处打探消息,都想在低处买进,高处卖出,时刻“活在当下”,基本很难长期思考,分分钟被“贪婪”这个魔鬼迷惑而不自知。
11、巴菲特的师傅格雷厄姆有个类比:股票市场短期是个投票机,长期是个称重机。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去想办法找到“以后最重的那个胖子”。谁是胖子?就看谁会“越吃越多”。
留言摘抄:
1、道理听别人讲了无数遍,一回头就忘了:我们看的不是绝对值,而是相对值。不仅仅是增长,重点在增长率。
2、贪婪的定义应该分两个方面:没有相应的付出就想得到那些不是自己创造的东西;想要占有与自己的掌控能力不相称的东西。想办法积累,让自己配得上,最终得到自己想要的。
3、越看越明白,人穷是病。各种思维垃圾,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我们的财富。打扫大脑里的垃圾,真是一个浩大而长期的过程。
4、股票投资:大部分人都是以失败告终的。这是事实。可是,你之所以努力,之所以学习,之所以挣扎,不都是为了不沦为平庸,不成为大多数,成为少数人吗?所以要看在学习了之后,采取行动并彻底贯彻实施的人,成功的概率是不是比不懂这些道理的人高了一些。
5、“运气”并不是完全不受自己控制的,这一点很多人不敢相信。事实上,包括“意外的好运”也是有可能“创造”出来的。有句话叫“爱笑的女生运气不会太差”,有道理吗?价值观清晰且正确的人,是不是相对运气要好些?
6、相信我,你并不孤独。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指出他人错误的时候,真不是为了表现自己,刷存在感,只不过是为讲清道理,对事不对人。最关键是,谁不是从不懂开始的呢?谁没有犯过错呢?谁没有傻过呢?很多时候,“清楚地知道自己很可能出错”,恰恰是所谓“冷静”的本质。
7、人与人之间,起初没有燕雀和鸿鹄之间的区别,很多人最终成为了燕雀,只不过是不知道自己原本有机会成为鸿鹄而已。
8、为什么利率达到25%以上就基本会在两年内必然崩盘?民间借贷一出现高利率的时候,就会产生“资金集结效应”——而大量的资金集结后,需要找到合适的投资项目,即“真的可以用钱赚钱的方法”、、、问题在于,到哪里去找能够支撑那么大资金且能够做到年化收益率高达25%以上的项目呢?要知道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率(GDP)平均下来才是个位数的百分点、、、所以结果就是只能付息,推迟时间,而不能付本,导致崩盘。
2017年3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