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五行说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构成,这五种元素的相生相克导致宇宙万物乃至人类社会的演变。五行的相生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顺序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学说既是一种朴素的唯物论,也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对中国人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五行”最早出现在先秦经典《尚书》中:“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不过,《尚书》只是把五行排序列出,并没有深入展开论述。值得注意的是,《尚书》把水作为五行之首。在相同的时代,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提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哲学命题:万物源于水。泰勒斯的哲学命题与他长期观察洪水有关,他发现每次洪水退后,不但留下肥沃的淤泥,还在淤泥里留下无数微小的胚芽和幼虫,于是把这一现象与埃及人原有的关于神造宇宙的神话结合起来,便得出万物由水生成的结论。在《尚书》形成的时代,“治水”是中国人的大事,并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不同的是,中国人认为宇宙还有比五行更根本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阴阳二气。一般认为,水代表太阴的极限状态,木代表阴消阳长状态,火代表太阳极限状态,土代表阴阳平衡状态,金代表阳消阴长状态。
“金、木、水、火、土”这种排序的叫法出自民间,一般认为是由于这样读比较顺口。把“金”视为宇宙的基本元素,是我国古代冶炼技术发达的反映。行,是运行的意思。汉代大儒郑玄指出:“行者,顺天行气也。”五行的原意是教人顺应大自然的运行,如大禹就是按照水往下流的本性而因势利导而治水。农耕最讲天时,行的思想,是中国进入农业社会的反映。
五行说提出之后,诸子百家都把其运用到自己的学说上。儒家把五行与人事联系起来,曾子说:“圣人立五礼以为民望,制五衰以别亲疏,和五声之乐以导民气,合五味之调以察民情,正五色之位,成五谷之名,序五牲之先后贵贱。”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认为五行代表的五种德性,五德的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导致历史变迁、王朝兴衰。如秦朝是水德,所以黄袍以代表水的黑色为主色。《孙子兵法》提到“五行无常胜”,比喻战场是瞬息万变的,为将者应该随机应变。
春秋时期的思想家蔡墨最早提出五行相胜(克)相生的思想,并以木、火、金、水为序,把胜(克)、生的次序固定下来。同一时期,《内经》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这对研究和整理古代人民积累的大量临床经验,形成中医特有的理论体系,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医家把五脏与五行相对应,认为木对肝、火对心、土对脾、金对肺、水对肾。以五行的特性来分析研究机体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的五行属性和相互关系,以及阐释它们在病理情况下的相互影响,这一直是中医的基础理论,至今还在运用。
五行学说也被运用到命理学说中,形成“五行命理”。五行命理通过人的生辰八字来推算出人是否命格里缺少某一“行”,并认为可以通过各种措施去补救,如改名。汉字中有很多以金、木、水、火、土为偏旁的汉字,即是说这些汉字带有五行的属性。如果小孩命格里缺火,孩子的名字就用一个或两个以火为偏旁的汉字,至今还有很多中国人为孩子改名的时候有这种讲究。
汉代独尊儒术,特别是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之后,儒家认为“三纲五伦”、“礼乐”、“刑政”等规范都体现着阴阳五行的自然法则,如人有喜、乐、欲、怒、哀五种感情,有仁、义、礼、智、性五种道德,这些都被宋代理学家加以发展。
从古至今,人们都认为五行除了字面所说的事物外,还有深刻的意义,体现宇宙运行的深层规律,如把五行视作古人对时空及运动的朴素形象表达就是一种。笔者认为,延展的金、广阔的土、生长的木分别代表长、宽、高三围空间,流动的水代表时间,火则象征着不停息的运动。那么,金生水即距离增加中时间流逝,水生木即时间流逝中事物发展,木生火即事物发展中运动变化,火生土即运动变化中界限扩张,土生金即界限扩张中距离增加;金克木即距离增加影响事物发展,木克土即事物发展影响界限扩张,土克水即界限扩张影响时间流逝,水克火即时间流逝影响运动变化,火克金即运动变化影响距离增加。
来到今天,五行的运用就更广泛了,如把五行运用到人的性格、食物的分类、股市的分析、职场的法则等等。无论你是否相信各种五行之说,没有疑问的是,五行学说还将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原载于增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