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观众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过于晦涩和沉闷,而在导演毕赣看来,他不建议观众在特别疲惫状态下去影院看本片。
《地球最后的夜晚》对于大多数观众来说,是很容易使人发困的的一部电影,喜欢的人会很爱,不喜欢的人会觉得很无聊,这也是大多数文艺片的特点。
简单来说,《地球最后的夜晚》要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罗纮武(黄觉饰)因为某些事情回到了老家贵州,然后追寻凶手还有万绮雯。只不过毕赣导演的手法一如既往的梦幻朦胧,确实使得整部电影有点云里雾里,让大多观众不知所以。
在网上看的影评,大多会将毕赣之前导演过的《路边野餐》和《地球最后的夜晚》联系起来,甚至说《地球最后的夜晚》是《路边野餐》的大升级,但这本身是无赖的说法,如果在看待一部电影的时候没有用独立的视角去观看,又怎么能说自己看懂了这部电影?
思维固化是最可怕的东西。
《路边野餐》在文艺片中获得了良好的口碑之后,本可以转化商业片路线的毕赣并没有去做,反而是坚持做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本身是好的,但在《地球最后的夜晚》营销攻势下塑造的映前口碑还不错,但是在上映后从第一天的2.62亿、第二天1116万、第三天184万的票房断崖式下跌已经足以说明,这真的不是一部适合所有人看的电影。
而在今天(1月4日),《地球》在猫眼上的评分已经降到了只有2.6,在豆瓣上却依旧有6.9的评分。
而这也足以说明,至少《地球》在文艺片这个小众的圈子里不算是失败,文艺片向来不同于商业片,商业片只要剧情逻辑连贯,演技没掉线基本都能取得不错的评分,巨大的观众流量基础是最好的助攻。
然而在前几天铺天盖地的资讯中提到《地球》这部片子,总会提到从70分钟开始一镜到底的长镜头,但这部电影本身真正具有价值的可不止是长镜头,而在于演员,在于剧情,也在于导演功底。
那么《地球》到底是一部成功的片呢还是烂片呢?我们从两个角度简单来看一下。
商业:
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我们先来分析一下票房:截止4日《地球》的票房已经达到了2.8亿,而对于拍摄成本仅有四五千万来说,这个票房还算是理想。
然后再看营销:电影上映的日期选在了12月31日这个特殊的日子,用上了“一吻跨年”塑造的仪式感来让更多人选择到电影院度过这个梦幻般的夜晚,十二点整看完电影,在寒冷的冬天和心爱的人在电影院用一个浪漫吻结束旧的一年开始2019,这个“创新式”的营销手法不得不说对于现在讲究“仪式感”的少男少女来说是极具杀伤力的。
再加上抖音等短视频软件中的年轻人对于电影推波助澜般的营销,汤唯一个问答“地球最后的夜晚你会做什么?”在抖音成功登上了热搜榜,更是利用了KOL效应为电影带来了很好的宣传。
你说《地球》这部电影在商业上不成功?并不是的。
用文艺独白来给年轻人塑造期待的“仪式感”,这在映前营销策划来说是成功的,事实证明也确实获得了成功。
那么,从营销和票房来说都没有失败的《地球》,怎么被那么多人说是烂片呢?
预期口碑落差:
然而也正是《地球》成功的映前营销策划,也导致了“预期”与“现实”落差过大,让走出电影院的观众难免会感到有些“愤怒”。
观众的愤怒来自于看不懂,作为文艺片本身在剧情上就是错综复杂的一条条剧情线让观众自己猜想,正如文章开头的那句话:很多观众认为《地球最后的夜晚》过于晦涩和沉闷,而在导演毕赣看来,他不建议观众在特别疲惫状态下去影院看本片。
这种在推出去之后的“错位式营销”,颇有点破釜沉舟的样子,事实也确实发生了,观众愤怒的口碑反响让大众给《地球最后的夜晚》冠上了欺骗营销的帽子,这顶帽子很重,可能对于毕赣导演以后的作品都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是仍旧是这么做了,为什么?还不是因为观众平时不看文艺片。
有网友提到过,上映难产、发行困局、关注稀少是国产文艺电影面临的三座大山,而作为一部隐晦难懂的文艺片,《地球最后的夜晚》解决了这三个问题,这也是对于国产文艺电影的一次尝试性革命,而要做出改变,必然是需要牺牲的。
那从剧情角度上来看,《地球最后的夜晚》又犯了什么错误呢?
剧情:
《地球最后的夜晚》中,每个演员的演技都可以说是发挥得相当出色,虽然整场电影唯一能让观众一起感受快乐的大概只有罗纮武跟小孩儿打乒乓球到坐摩托车那段。
而在总体的剧情塑造上,《地球最后的夜晚》可以说是没有出什么太大的纰漏,将几个互有交集的故事剪碎开来放在台面上,人们便不认得它的原样了,你说这是电影的错还是导演的错?
或者说,将两根火腿剁碎了摆在餐桌上,食客便不认得那是火腿了,这是厨师的错还是火腿的错?
文艺片的叙事手法本身就是较为跳脱的,在电影产业刚诞生的时候,电影还属于一门艺术,在一百年前,艺术的受众群体向来是定位在一个清晰可见的文化阶层和社会阶层的。
但从20世纪开始,电影艺术的审美开始走向大众化,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欣赏艺术的权力,电影艺术发现自己不得不去剖开来迎合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看得懂,于是电影艺术便开始朝着大众化走开来。
所以为什么说《地球最后的夜晚》将电影艺术回溯到一百年前,因为《地球最后的夜晚》让大众都能得到“欣赏艺术”的权力,这是对既定阶层现状不满的强力反击,只是观众似乎不太认账。
“人一旦晓得自己在做梦,就会像游魂一样,有时候还会飘起来,在梦里面,我总是怀疑,我的身体是不是氢气做的,如果是的话,那我的记忆,肯定就是石头做的了。”
一开始罗纮武到监狱里去探望邰肇玫,邰肇玫说到那本绿皮的书,也知道了那本书是要留给最爱的人,罗纮武从那一刻便知道自己错了,而后画面就又回到了十二年前。
而后万绮雯交代怀孕事实的那一段戏,那股浓浓的诗蕴却是怎么都藏不住了,两个人之间毫无情绪波动的对白其实心中已经翻江倒海,在万绮雯说完自己打掉了孩子后,桌面上由于火车经过颤抖掉落的水杯不正是两个人当时心境最好的说明吗?
有些电影中的情绪,并不一定是通过演员的表情去诠释,是会藏得更隐喻,解构,暗示,反套路,这也正是梦幻般电影的魅力所在。
个人很喜欢白猫吃苹果时候的这段,因为是梦,又或者不是梦?在整体的梦境中,人的情绪驱使着自己做出各种荒诞不可思议的事情,白猫吃苹果吃了五分钟,他的眼睛红了五分钟,我盯着他吃了五分钟,直至最后他将苹果核都吞下去,苹果核是有毒可能致死的,但白猫这个时候已经忘乎了生死,这才是令人绝望的演技。
在毕赣创造出的这个梦境中,谁都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真的,陈慧娴、凯珍、万绮雯其实都是一个人,但其实在罗纮武踏上了追寻万绮雯的这条路上时,他便已经是个悲情角色。
人和人之间,不就是由误会组成的吗?
在凯珍说出这句话的时候,爱过的人大多心酸。
似她却是她,罗纮武经历的,正好可以映射到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故事中来。
这注定是一个找不到结局的结局,《地球最后的夜晚》在将电影往回拉了一百年之后,得到的是一地鸡毛,但同时,忠于此类型电影的人只会越加坚固自己对于梦境的探索追求,艺术片适用于大众本身是一件难事,若能翻过三座大山,才知山外有山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