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爽事件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
大到每天都得提到她一次。
因为郑爽和华晨宇的瓜太大,马不停蹄播出的《乘风破浪的姐姐2》却显得悄无声息......
去年夏天,《浪姐》横空出世,成为少见的现象级综艺。
半年后,《浪姐2》趁胜追击,却糊到豆瓣评分还没及格。
果然逃不过好综艺都撑不过两季的定律。
第一季有多火爆,第二季就有多落寞。
第二季开播前,Angelababy手撕李菲儿、黄晓明退出的事件想必大家都还记得。
以这样一出闹剧作为预热,想必也是因为《浪姐1》高开低走,节目需要找到新的营销点和炒作手段罢了。
作为意在传播女性价值的节目,《浪姐2》从一开始就走偏了。
热度是有了,但是招牌也砸了。
本是“打破年龄规则”的价值理念,却变成了明星撕逼和网友吃瓜大会。
要说从阵容上看,第二季怎么也算是大咖云集了。
说实话,在阵容公布后很多人是有过期待的。
这些姐姐们或是有咖位,有热度,或是有实力,有话题,按理说节目应该很好看,但怎么看完还会失望呢?
总结起来就是热搜没少上,但舞台不像样。
由于赛制变化,刚播出的第一期中,初舞台每位姐姐都要准备唱歌和跳舞两个环节表演。
可令人头大的是,会唱歌的不会跳舞,会跳舞的不会唱歌,能做到全能的姐姐几乎没有。
叱咤歌坛三十几年的那英,用歌声征服过很多人,但却在跳舞环节翻车了。
虽然在后台练习了好几遍,可一到上场就忘了动作。四肢僵硬到连自己都笑场了,还被网友笑话跳舞像作法。
轮到了舞蹈演员出身的董洁,精心准备的木偶舞,难度蛮高,完成度也很好。
可惜唱歌完全跑调,被网友称为“怎么看都像是小学生汇报演出”。
当年的气质高贵“孔雀公主”金巧巧,即便已经45岁,可保养得当,对舞台仍有一份憧憬。
但理想很丰满,舞台表现终究逃不过老年广场舞既视感。状态也应了那句:
“所有女明星的终极归宿都是蔡明老师。”
姐姐们的舞台事故简直多到数不过来,大多数人都是只有“门面”合格。
不要说花式炫技,能做到不跑调、不笑场、舞蹈动作全部完成,就已经是佼佼者了。
第一期播出后,不出意外收获了一大票失望。
同样是30+的姐姐,看完第二季,也难免和第一季对比。
还记得第一季《浪姐》是怎么出圈的吗?
资历最浅、在众多姐姐中并不起眼的蓝盈莹,在参加节目之前就开始负重跑步,然后接着唱歌,目的就是为了练习边跳边唱,让气息平稳。
凭借那股“干一行,像一行”不服输的劲儿,在初舞台靠着一段零失误的唱跳悄悄拔尖,惊艳所有人。
定点、抓镜头,都相当完美,最后毫无悬念拿下了初舞台第一。
还有把“玩儿票”当成“玩真的”的宁静,全程都在认真练习,没接过一个商务活动,排练到0点,甚至要吃速效救心丸救急。
每个姐姐都在认真排练的样子,才是大家想看到的“三十而骊”,才是想要突破自己的状态。
因为真的热爱舞台、珍惜舞台,才有了最后“乘风破浪”的效果。
总之,和第一季相比,感觉《浪姐2》的姐姐们都是冲着翻红、蹭热度来的,明显没有真的好好准备,那些舞蹈、那些歌声,那些表演真的上不了台面。
凭借热度和炒作,光明正大划水可还行?
除了舞台表现,这个节目最大的吸引力是姐姐的个人魅力。
第一季的《浪姐》播出后,很多姐姐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梗直接出圈。
比如张雨绮不懂什么是X,宁静的名言“还要介绍我是谁,那我这么多年不是白干了”,郑希怡的点头杀,黄龄的一句“去”......
《浪姐2》初舞台播出后,除了那英的耿直,有个人特色的姐姐太少。
网上流传一张人设对标图,《浪姐2》的姐姐,每一位都可以对标《浪姐1》。
但能够复制的,只有外表,人物性格难以复制,强行出圈的梗只会让人觉得尬到脚指头。
就拿从第一季成功出圈的张雨绮来说,因为性格与外形的强烈反差,成了“浪姐”喜剧人担当。
她的能力或许存在不足,但观众缘是个玄学,站在舞台上的张雨绮就是能被观众喜欢。
第二季的某些姐姐对标的或许就是张雨绮,想走“不太聪明的美女”路线,但只学人家能力不足很容易,要学人家性格讨喜可真没那么容易。
第一季的姐姐们都是带着“第一次吃螃蟹”那种勇猛尝试的劲头,好的评价姐乐意,坏的评价姐也收着,人物褒贬不一,非常立体。
到了第二季,姐姐们或许是拼命想立住人设,刻意营造相亲相爱的氛围,强行和谐融洽,失去了自我特色。
当然,半年过去,很多观众也在成长,“过气明星翻红”的戏码第一次觉得有趣,第二次未必会再吃这一套。
就好比当年持续火了好几年的明星亲子节目,以及近两年频繁的偶像选秀。
如今这所谓的“熟女成团综艺”,糊得也同样很快。
《浪姐1》的巨大成功,让节目组和姐姐们都太心急了,他们都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让过气艺人迅速翻红的节目,于是开始揠苗助长。
《浪姐1》成团姐姐的团综刚刚播完,第二季就立马上线,这是把观众当韭菜了,收割一波又一波。
而在第二季第一期播出后,看得出来热搜也没少买,但能像第一季那样形成全民讨论的不多。
这也是现在很多国产综艺的通病,忽视节目的质量和口碑才是收视率的关键,买热搜、制造流量只会是本末倒置。
第二季想要复制第一季的成功似乎也不太可能,因为第一季更像是一个意外的产物。
刚开始的节目组和姐姐们都没想到这个节目能成功,也一直在强调“这是一个没有被市场检验过的模式”。
据说当时差点流产,冠名商也只能找到一个微商品牌。
又恰逢疫情期间,30个姐姐在一切未知的情况下聚在一起,她们不知道将会面临什么,节目播出后又能给自己带来什么,所以姐姐们大部分是在做自己。
而到了第二季,一大串的冠名商,明显已经成为了市场所认可的模式。
这些等待机遇的姐姐们,就差把想红写在脸上了。
她们看到了浪姐的巨大红利,争先抢后入局,打造好了人设,随时准备上演一出真人秀。
第一季的很多姐姐虽然没名气,但她们有能力,有才华,只是没有施展的舞台,本质上她们是尊重舞台的。
而第二季的很多姐姐都是大牌,她们对舞台少了些敬畏,有几位姐姐的舞台但凡多练两天,都不会沦为笑话。
就好比《浪姐1》第一次公演舞台集结了“大碗宽面组”这样业务水平过硬的7人团队,目测第二季的姐姐没有几个人能达到这样的唱跳水准。
虽然《浪姐1》高开低走,也的确令人失望。
但节目开播后,传递的价值观也鼓舞到很多普通人,直击年龄焦虑,让很多人看到了30+女性的美好和更多可能性,这也才是节目的初衷。
可《浪姐1》后期就已经背离了初衷,从刚开始每个人的张扬自信,到后来的迎合观众审美,舞台趋于同化。
到了第二季,整个节目甚至已经变成投机与洗白的平台,精神内核变成了悬浮的口号。
若想续写“姐姐”的红利,道阻且长。
刚刚过去的2020年,综艺节目层出不穷,选秀、说唱、街舞等各类综艺纷纷推出第二季、第三季,这些节目要么是口碑有余、流量不足,要么是流量超标但口碑拉胯,真正兼具口碑和流量的爆款少之又少。
本以为“浪姐”的IP可以算作其中之一,可是走向却越来越迷。
浮躁的大环境之下,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沉淀,而是快速开启一轮又一轮资本游戏。
可是,只有那些充满力量、具有深度的节目,才会保持优质作品的输出,才会有成为“现象级代表”的可能性,才会被观众所铭记。
热度和流量是一时的,真正知道观众想要什么的节目才值得反复品味。
文末点个“关注”,希望国产综艺能多一些质量,少一些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