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第十二天
支教快结束了,今天我们去了两位特别贫困生的家里家访。我真的真的知道世界上有这么一块地方,是阳光照不到的一隅,是上帝没有亲吻的角落。但我也是第一次看到,真正的感受到那份黑暗,与家长绝望的压抑。在整个大环境都欣欣向荣的时候,他们小小的家庭有时候却充满了走投无路的绝望。布满灰尘的土路,家门口长者些许杂草,虽然乱乱的,但也有一番别样的温馨。一路走过来,同一个村落,差距也是很大的。班上家庭最富有的孩子家里有三层的小楼房,远远看上去就像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小洋房,其他的家庭就算没有这么多楼层和房间,也是用水泥堆砌的温馨小屋,有正儿八经的气派大门;而我们来的这一家,是用砖头一点一点垒起来的小矮屋,小小的一座小房子,被用砖头垒起来的小小的院子包围着,唯一的旱厕还在房子外面,也是砖头垒成的,看着颤颤巍巍的。
门口布满杂草,虽然生机勃勃,但也是些许杂乱,一个破旧的小木门半挂不挂的立在门口的位置,整个小院子用全身诠释着什么叫做破败不堪。在与他的同学交谈中,我们了解到,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的母亲改嫁了,不要他了,他跟两个亲姐姐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一直渐渐康康的成长着,但生活的不易,他们早早已经体会到了。大姐已经上高中了,二姐也已经八年级了,而作为家中最年轻的男子汉,他才不过五年级。学费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活本就不易,更何况奈迈的老人拉扯这三个年幼的孩子,这个组合充斥着满满的无奈与无力。两位老人头发都应该已经斑白,因为他们要为生活奔波,很晚才会回到家,所以我们无缘得见。但依稀想象的到,在城市里,这般年纪的老爷爷老奶奶正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时,他们依然在为孙子孙女的前程奔波。两位生于土地,长于土地的老人,除了打工,干一些苦力活,他们也不懂怎样赚钱,他们也很难赚得到什么钱。但他们也不能放弃,因为这是孩子们唯一的希望。国家的帮助纵然有用,但供养三个孩子,依然捉襟见肘,他们无奈啊,努力啊,只为给孩子更好的生活。到了家门口,孩子止步不前,怎么也不想让我们进去。一路走来,他都是笑呵呵的。在学校中,他也一直是那个争气乐观的孩子,我从未在他身上发现生活的苦难留下的痕迹。在上课的时候、活动的时候,他总是最配合老师的那个孩子,但这一次,我第一次听到他用那么清晰的普通话说“不想,老师我不想你们进去,你们别进去了吧”,他眼神坚定的站在门口,再加上爷爷奶奶并不在房间里,我们尊重他的选择,把买给他的水果递给了他,嘱咐他先吃几个水果垫垫肚子,毕竟孩子肯能要等到八九点大人回来了才可以吃饭。我不想深析他为什么不想让我们进去,这或许就是一个男孩子的尊严和倔强。回来的路上,他执意要送我们回到学校,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合流了,他们一起嬉闹着,却也逐渐消失在各家飘起的炊烟里。最后就剩下这个村里最有钱的那家孩子和他,他们俩坐在那个富有孩子骑来的电动摩托车上,说笑着,夕阳的余辉温柔的拂在了他们脸上,为他们的笑颜镀上了一层金粉,这就是他们最珍贵的吧。他们不会因为家境的不同有什么芥蒂,他们是孩子,是天真纯粹的孩子,是无忧无虑的少年,他们用微笑面对苦难,他们感激着生活中的每一粒幸福。我不可怜他们,相反,我敬佩他们,佩服他们的那份纯真与感激,佩服他们永远笑对生活的天真与勇气。
家访的队伍分成两队,另一个队伍我没有跟去,回来后听懂了他们的叙述,这是个女孩的故事。他们进去了那间门口布满杂草和垃圾,没有一个正式的大门的简陋房间,在一个真正家徒四壁的地方,听了这辛酸的叙述。女孩母亲生下她后,离家出走了好几天,不知是何原因;而在他六岁那年,她的妈妈喝药自杀了,只剩下她和爸爸相依为命。而本就失去了妈妈的疼爱,父亲还要受到舅舅的指责与谩骂,舅舅认为孩子母亲去世与她的父亲脱不了干系。大人的事情,不知道实情的我们无法加以指责和评判,但这无疑使她本来的境况雪上加霜。女孩总是敏感多情的,她在回家的路上便沉默低落着,断断续续的诉说着自己的委屈。父亲不过壮年,却早已两鬓斑白,种着家里的田地,还会下河去捕鱼,可还是连100块钱的学费的都凑不齐。家里真的几乎什么都没有,可能是国家赞助的冰箱,但大概是因为付不起电费,冰箱里的食物都坏了,长满了绿毛。喝的水上面也长了一层绿色的毛毛。在这样的环境下,她依然乐观开朗,让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