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陪儿子下围棋,他只在社区一个朋友处学了几次,安住不下来,所以没有行程固定的学习。只是在姐姐或者我闲暇的时候,会拉扯我们和他一起下棋。儿子要强,前几天因为和姐姐下棋,下输了,还哭了一鼻子。昨天下的时候,和我说:爸爸你太厉害,让我几颗子吧。我说好,让几颗?他说:6颗,但是是我想让你让我的时候才让。我说好吧。于是我们开始下棋。就是这样的在玩中学,昨天感觉儿子在棋艺上明显的进步。知道了连接,反提,靠...一些围棋的术语;还知道了从根据地向外发展。于是在中间用了一次6个子的让子机会,杀了我一大片棋。最后收盘的时候一看,活出一大片。要知道一个月之前,他第一次让我让9子和他玩的时候,他还活不了多少呢。我并不认为我儿子在围棋方面有天赋,他也不是特别的喜欢,只是当成一个玩具,好玩,有人陪他玩而已。但是在这个过程,我明显感觉到他两个方面的进步:一方面不再纠结于输赢。尽管昨天输了棋,稍有些不开心,但是也对自己活出一大片棋感觉到很骄傲和自豪,也没有哭鼻子,只是闷闷的说,我还是输了。另一方面是在行动中的学习。在一次次的游戏般的玩耍中,他慢慢自己掌握了规则,从成人的下法中模仿,便有了自己天马行空的想法。围棋之道,黑白之间,规则很简单,变化却非常复杂。他还根本不知道布局,不明白计算,但是不妨碍可以很认真地和成人用棋子来对话。
这个过程,让我感受陪伴孩子的行动中的学习。想到昨天在6A课程中,红霞老师说的陪伴。真正的陪伴不是简单的和孩子在一起,而是心与孩子同在,你感受他的喜乐,接纳他的情绪,然后向他传递你的爱的表达。成人经常因为工作繁忙或者习性困扰,尽管在陪伴孩子,但是心却飘在外面。我经常在公共场合看到,父母带着孩子和朋友聊天,为了孩子不干扰他们的聊天,于是给孩子塞一个手机或者Ipad,然后孩子沉浸在电子游戏的世界里,父母也享受和朋友的快乐时光。这根本就不是陪伴,只是一种形式的寄托而已。听说一个极端的案例。一个朋友的朋友,孩子小的时候成绩很好,很乖很听话,上各种课外班。于是夫妻俩经常是周末把孩子往课外班一扔,自己去各种饭局。到了青春期某一天,孩子突然厌学了,什么班也不去了,就喜欢打游戏。这时候父母再想回来陪孩子,已经晚了,孩子再也不需要他们的陪伴。
我们能够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其实很短。回忆我自己从小到大的时光,父母和我在一起的大约也就14年,初三以后转学到城里,父母见面的时光就只有了假期的光阴。长大后在城市工作,每年能回家的时间都少得可怜。直到自己有了孩子,体会到身为父母的苦乐后,才愿意在节假日更多的时间回家陪伴父母。所以我想我们应当珍惜每一个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这不只是爱的温暖的传递,也是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彼此相互滋养的成长。比如,我和儿子在下棋的过程中,我便学会了忍耐,学会了接纳,学会了欣赏。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句话在每一种教育体系中都有被提到。但是,除了我们孩子今天所在的学校,我看到几乎所有的老师都是在这样对待孩子外,我没有看到还有哪个学校是这么对待孩子的。而要做到这个,不止是在嘴上说说而已,便需要对孩子耐心和细致的观察,需要足够了解你的孩子,发现他的与众不同,然后能够慢慢的等待他的开花和结果。教育和农耕一样,都是需要慢慢等待,慢慢陪伴的。
十一节庆后这一周,在这样的陪伴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感受到围绕家庭和社区的有机生活的状态。这种状态也不是刻意的营造,只是在放松自己身心的过程中,和环境融入的慢慢的自然流现的成果。我想,我在推广众筹有机生活的过程中,便首先是需要自己在其中,感受到有机生活的状态,切身的体会;然后便是找到通用的规律、方法,行程一个有机生活的系统,可以推介出去。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异地社区志同道合的伙伴,愿意过这样的有机生活。一切围绕自己、家庭、亲友等关系出发的创造。
有感兴趣的伙伴,一起来,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Lifeways,众筹我们的有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