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饮食专题——粽子的选择与食用

粽子

几天前的端午节,相信大家都吃了不少粽子吧?对于粽子的选择与食用,不知道大家都了解多少呢?如果大家不是很了解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将在本文中,为大家重新地介绍粽子中的奥秘!

粽子简介

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被称为广东碱水粽。同时期出现少量裹馅粽子最受欢迎的莫过于猪肉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米中掺杂珍禽兽肉、板栗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代:粽子用米已“白莹如玉”,粽的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

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清代:出现“火腿粽子”。

一直到今天,每年农历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绿豆、五花肉、豆沙、八宝、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广东咸肉粽、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粽子的营养成分分析

粽子主要由糯米组成,所以我就仅对糯米进行营养成分的分析了吧。首先大家要知道的是,糯米不属于粗粮!

糯米的营养价值与大米很像,也是精制过的、富含快速吸收的碳水化合物的细粮。

它和大米的区别在于支链淀粉含量高,口感更黏糯,消化速度更快,吸收率也更高。从消化吸收的角度,可以算是更加精细的主食。

那么到底什么叫做支链淀粉呢?下面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支链淀粉与直链淀粉的区别吧!

直链淀粉:

直链淀粉容易老化会生变成抗性淀粉,不容易消化吸收。

比如米饭、面包、馒头等主食放凉后变硬、返生。

支链淀粉:

支链淀粉容易糊化,消化速度更快,升血糖速度也快。

比如:糯米、大黄米、糯玉米、年糕、热米饭等。

所以,这些食物都不建议糖尿病人大量吃。

️ 我们把淀粉比作大树,当有火苗时,直链淀粉就像又直又粗的树干,被点着的难度大,燃烧的速度慢,支链淀粉就像树枝,很快就能被点着并且烧尽。

粽子与纯粹的糯米在消化吸收上的区别

吃过粽子的人都知道,纯粹的糯米好消化吸收,但是粽子却不怎么好消化吸收,那么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食物好不好消化,除了食材本身的性质,其实还会受到很多其它因素的影响。例如:

️温度:温热的食物消化速度也就越快。很多人习惯吃凉粽子,消化难度自然就更大。

️配料:脂肪和蛋白质都不容易消化,咸粽子中的蛋黄、肉类都含有不少的脂肪和蛋白质,消化速度会变慢。

️干货:粽子很紧实,看似体积不大,糯米的用量却不少,一个小粽子相当于一碗米饭呢。

如何吃粽子更健康

️粽子是精细主食,所以如果是素粽子,应该搭配着蛋白质食物和蔬菜一起吃,如果是肉粽子,搭配清爽的蔬菜就很健康。

️粽子的能量不算低,尤其是肉粽子,脂肪含量比较高。吃肉粽子当天,其他食物搭配要点是低脂、并减少主食。

️粽子升血糖速度快,尤其是蜜枣粽之类的甜粽子,吃之前先吃些清爽的蔬菜和蛋白质食物,再搭配着这些食物小口慢慢吃粽子,尽量不要蘸糖或蜂蜜哦!

️选择一些杂粮粽、黄米粽、瘦肉粽等营养更为丰富的粽子也是个不错的选择,但粗粮热量也一样高,也不能贪吃哟!

总结

1、粽子传说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诞生的,起源于春秋时期,并在后面的东汉末年、晋代、唐宋元明清时期都有过改进和发展。

2、粽子主要由糯米组成,糯米和大米的区别在于前者的支链淀粉含量更高,口感更黏糯,消化速度更快,吸收率也更高。从消化吸收的角度,糯米算是比大米更加精细的主食。

3、粽子比纯粹的糯米更难吸收,除了其食材本身的性质外,其实还会受到很多其它因素(如:温度、配料、干货)的影响。

4、️粽子是精细主食,食用时应注意蔬菜、蛋白质的合理搭配,也要注意适当减少主食、糖类、脂肪的摄入量。同时也要注意:粽子的热量较高,即使是粗粮做的素粽子,也不能一次性吃太多!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