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红梅,一名国学礼仪的爱好者和分享者。每天读诗五分钟,生活如诗般美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诗经》。今天的诗叫《蝃蝀》(dì dōng)
国风.鄘风.蝃蝀
先秦:佚名
蝃蝀在东,莫之敢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
朝隮(jī)于西,崇朝(zhāo)其雨。女子有行,远兄弟父母。
乃如之人也,怀婚姻也。大无信也,不知命也!
这首诗讽刺一个女子不由父母之命、不经媒妁之言,不惜远离父母兄弟去远嫁意中人的行为,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当时妇女婚姻的不自由,并反映了这个女子的反抗精神。
我们来看,什么叫蝃蝀,蝃蝀就是彩虹。“蝃蝀在东”,彩虹出现在东方,在我们看来,这是多么美丽的景象,会不由得赞叹。但是在古人看来,却是一件令人忌讳的事。古人因缺乏自然知识,以为虹的产生是由于阴阳不和,婚姻错乱,因而将它视作淫邪之气。所以彩虹在东边出现,大家都“莫之敢指”。
接下去引出正文:“女子有行,远父母兄弟。”奇怪,怎么会引到那女子出嫁这件事呢?原来意有所指。这个女子出嫁,就像这彩虹出现一样,是不和礼教,她的这段婚姻是错乱的。
第二章“朝隮(jī)于西”,隮,也是指彩虹。这次出现在西方了。“崇朝(zhāo)其雨”,这天气委实不令人喜欢。不断的重新的景象,其实也还是在强调这个出嫁女子婚姻的错乱,有很强的讽刺与谴责。
第三章点明主旨。“乃如之人也,怀昏姻也”,意思就是说:“像这样的女人啊,破坏婚姻礼仪啊。”如此刻薄斥骂的语气,表明了诗人对私奔行为的愤愤不平。这种愤愤不平基于两点,一是“大无信也”,即私奔者只知思男女之欲,而不能自守贞信之节;二是“不知命也”,即私奔者背人道、逆天理,不知婚姻当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从这样一解说,我们也可以看到,全诗的结构,前两章是蓄势,第三章为跌出。第一、第二章的横断不即下,欲说又不直说,为此章蓄足了力量,故一经跌出,语意自然强烈。此章四句末尾语助词“也”字的连用,也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对破坏婚姻制度的私奔行为的痛心疾首。
然而现在有不少学者认为,这个不从母命的私奔女子,其实正是一个反抗礼教制度、争取婚姻自由的勇敢女性。封建社会对婚丧喜庆有着极其严格的礼仪规定,如婚事就得依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事人无权自主择偶。《齐风·南山》中的“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就反映了当时周代社会的婚姻规范。或许此诗的女主人公就是《鄘风·柏舟》中那个大声疾呼“之死矢靡它”的少女,在得不到父母体谅的情况下,为追求爱情的幸福,义无反顾地私奔到意中人那里自主结合。这种大胆的私奔行为无疑为封建礼教所不容,所以一些所谓的正人君子便将她视作淫妇而进行严厉地斥责。
那亲爱的读者们,你们又是怎么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