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节  格局  方法 修炼 一样都不能少——写在听取李希贵报告之后

2021年3月的最后一天,我作为中层管理人员参加了神木市教育管理理素养提升培训暨李希贵校长专题报告会。李老师作了题为《新时代校长的10项修炼》。我虽然不是校长,也没有听全10项修炼秘籍,但李校长温婉的气质,前瞻的教育视野,鲜活的教育故事,让人如同置身巨大的磁场之中,字字入耳,句句入心。

作为基层教育人,除了脚踏实地地耕耘而外,我们也应眺望教育的远方。随着国家层面的远景目标的确立,教育的前景、远景,由优先发展教育到教育现代化强国到学习大国。社会大的发展态势,也决定了未来教育目标的变化,未来社会需要培养的人才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内容也发生变化,未来公民要具备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同时,要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观,更要全面有个性。

眺望教育未来走向,可以更好地审视当下的教育生态。李希贵校长讲到,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关注教育行为背后的价值观。我以为价值观是初心,要牢记,保持初心,才能落实好教育目标。“一个孩子要不变坏,就一定会变好”,这句话中潜藏着这样的态度:面对孩子的错误,要学会包容,要呵护。有时候,要是明确我们教育的价值观,一切问题便迎刃而解,就像李校长讲到以“为了学生、保护学生”为价值观,那么在手机使用的问题上就不会摘一刀切,因为生活在当下的孩子与手机绝缘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正确使用,实行分类管理,实现有控制的使用,防止过度。再如男女生交往的问题,如果保证我们的价值观不变的话,完全可以不硬性的给正常交往的男女生贴标签,防止过密交往即可,而判断过密与否的标准是,学业成绩是否有断崖式的下跌。

作为中层管理人员,总是在管理工作中看到自己使了好大劲,工作效益却极为低下。李校长讲到的“关键驱动点”原则,给了我一点启发。如何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他讲到要以“抓成果”去撬开老师们的油门,我们常规的学习笔记、读书任务、业务学习、课堂教学的工作常常抓常检查,但效果甚微,如果能像他们学校那样,以开年会、展成果、开沙龙、做分享、推销专辑等形式去做,会不会找到教师成长的关键驱动点——我想做,从而让老师找到“我做到了”的成功与喜悦之感。

思维方式决定行为方式,这对于普通人重要,对于管理者同样重要。一个有线性思维的人,会做出误食蟑螂后,为了杀死蟑螂而吃蟑螂药而身亡的事情。还一个集体要是用线性思维去做决策,去实施教育,就要有坐标思维,即“既要,也要”思维,如当前的教育既要素质教育,也要优异的学业成绩,对于游学既要安全,也要去认识社会。这种双向思维方式,可以更好地实现双重目标。那么多向思维,是不是可以达成多重目标呢?

对于新时代的教师,时代、未来赋予我们的使用与过去不再相同,过去,对教师的基本功的要求与当下已不同。新时代教师的新基本功包括:消化不良情绪的能力,对各种不同意见的倾听理解和管理能力,与问题和平相处的能力,解决结构不良的问题的能力。还有一个就是学习的能力。李校长讲到,我们每个人都应组建一个“个人董事会”,董事会的成员有业内高人、老少忘年交、跨界专家、非领导上司、企业领导、新兴产业从业者、知心朋友。只有一个人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圈子,你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跨界思维,我从很多有成就的人身上看到。

要学习,向高人、高手学习,这一点是大家的共识。但很多人更多的选择敬而远之,认为高不可及,李校长的“起点路径”给人以启示,你往往看到他人当前的高度,但我们可以从起点处学起,只学一点即可。他说,谦逊的品质是一种能力,而拥有这种能力的人,往往在某一领域被称为卓越的人,他们往往能调整听和说的比例,他们往往能从不同观点中提取10%的精华。这再次更新了我的认知,善听胜于善说。

说到学习,没有比书籍更方便的老师。但很多人都会找种种原因不去学习,不去向书籍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是李校长钟爱的教育经典专著。他会备几本,赠友人,放在办公室、床头、包里。随时随地都能阅读,这个小细节多少给我们一些启示,再忙,也有时间阅读,再闲,也有书籍来陪伴。

作为老师,我们手中有三把尺子,可以作为衡量我们的的行事的准则:做这件事,我们这么是目标还是方式?是为了学校还是为了学生?是为了方便教还是方便学?我们在工位中,如果能时不时地用这把三把尺子审视我们的教育行为,我们的教育就永远走在正常、正确的路上。

现在的学校管理,更注重自下而上的管理,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李校长讲到作为管理者的三句话就是最好的应用,当员工请示你时,问你怎么办?第一句便是:你说呢?当员工拿出一种方案时,第二句便是: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当员工想出最佳方案并付诸行动时,第三句便是:太棒了。这样的管理发挥的一线教师的聪明才智,这样更利于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积极性

生活中、工作中,总会遇到很多问题,但抱怨与发愁也是无济于事。李校讲到,每个问题背后都有原因,而我们尽量去寻找可以改变的原因。找到原因,可以尝试减掉某个东西,往往会产生一个新的东西。

现场近距离地听取这么高质量的讲座,发自内心的高兴。在高兴之余,不得不承认,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情怀不能少,教育理念要更新,教育视野要开阔,教育方法也要适恰,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启示我们要不断学习,紧跟教育前沿的步伐,助力我们的孩子走向更广阔的道路,看到更美妙的教育风景。


(写于2021年4月3日,清明节小长假期间)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