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千古绝唱,词题下的小跋有云:兼怀子由。这个子由就是他弟弟苏辙。而苏辙的后裔与我们兰溪大有缘份,笔者的【也说苏雪林】说的就是他们的故事。明日中秋,权当一份小礼,送给各位同好。
我的文友小骆是苏雪林的绝对粉丝,说苏雪林上世纪三十年代就曾举起反鲁大旗,散文写得极好。对她很是崇拜。
其实苏雪林并不是反鲁的铁杆,也不仅仅是散文写得好。她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奇女子,一颗璀璨夺目的明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领域取得最辉煌成就的人物之一,是集作家、诗人、画家、学者、教授于一身的“囯宝”级大师。而且与我们兰溪有着极深的渊源。苏雪林籍贯安徽太平(今黄山)岭下苏村,1999年4月24日在台南驾鹤西归,终年103岁,留下文字作品1600万言。当时连战先生和其他台湾政要及文艺界、学术界名人,都曾到他的灵堂默哀吊唁。
据《太平苏氏宗谱》记载,苏雪林是“唐宋八大家”和“苏门三学士”之一~苏辙的三十四代裔孙。这个苏辙便是大文豪苏东坡的弟弟,《六囯论》的作者。建炎三年(1129),苏辙的长子苏迟任婺州太守,成为八婺大地的父母官。绍兴已亥(1155)苏迟病逝,其子苏简遵遗嘱将他葬在兰溪灵洞山棲真教院左侧,并在其旁修筑了乃父苏辙的衣冠冢。苏简死后,亦由其子苏林将他葬在苏迟墓边。嘉泰甲子(1204)苏简又紧挨棲真寺修建了观音阁,作为其父祖三代的香火之所。时人称“兰溪三苏坟”,以对应四川老家的“眉山三苏坟”。故兰溪应为苏雪林祖坟所在地。
历宋、元、明、清,时间又过了七百多年。光绪二十四年(1898)八月,苏雪林的祖父苏锦霞(谱名文开,字运卿)自瑞安调任兰溪县令,二十六年(1900)转任金华县令,到二十八年(1902)又复任兰溪县令,直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一来二去,苏锦霞在兰溪县当了八年父母官。苏雪林也就跟着爷爷在兰溪县衙里读书长大。十一岁那年她在县衙里作命题诗一首《种花》,诗云:“林下荒鸡喔喔啼,宵来风雨太淒其。荷锄且种海棠去,蝴蝶随人过小池。”已俨然是个小秀才了。关于在兰溪的生活,晚年时她专门写过一篇《童年琐忆》的文章,刊登在台湾【传记文学】第9卷第4期上,其中一章题作“兰溪县署中的女佣群象”把晚清时期兰溪的风土人情和妇女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
至于苏雪林反鲁一事,源于1936年11月鲁迅逝世后,她给蔡元培先生的一封信。之前她是非常崇拜鲁迅先生的,比如她的散文集《绿天》出版,就特地送了鲁迅一本,菲页上写道:“鲁迅先生教正,学生苏雪林谨呈7.4.1928”;以后又著文说:仅《呐喊》《徬徨》两本书就足以使鲁迅“在将来的中国文学史上占到永久的地位。”晚年时又出了一部题为《中国二三十年代的作家》的书,洋洋40万言,书中对鲁迅先生十分赞赏,认为鲁迅先生是应该名载史册的。她以前只是以女性的目光看不惯鲁迅当年小老头似的病态罢了。
我想徽籍才女苏雪林是不会忘记曾经养育她多年,给她以文学启蒙的第二故乡兰溪的。那幅县署頭门上的联语“明月双溪水,春风满县花”将永远留在她的记忆中,伴随着她去到那天堂一隅。
(此文写于2008年7月,发表在兰江导报上。2018.9.23晚施福山于黄龙洞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