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江南,家就在太湖边,一直很喜欢水乡古镇,喜欢水乡那样的恬静和安逸。
求学,然后上班,渐渐远离了闲适的田园生活。后来毕业来到了城市,变成了“城里人”。喜欢上了灯火辉煌,觥筹交错以及咖啡牛排的日子。渐渐的,身上的那种淳朴的性情没了,满嘴的谎言,也渐渐变得势利无聊了。
回老家是一件很向往的事,父母还居住在老宅里,几间老屋,一个院子,一口水井,还有几只老鸭母鸡。几步路,就可以到小河边。小河两旁就是人家,人家住的都是我熟悉的人。
回家,像是一次净化的过程。和父母聊天,和发小吹牛喝酒。一样的口音,一样的回忆,一样的感动。也只有靠着窗,喝着茶,看着小河两旁的芦苇,随着风飘来荡去。耳边传来久违小鸟的鸣叫。闻到的都是淡淡的熟悉的田野的清香。
想想,何必伤感,何必争这争那,又何必整天无聊这无聊那。"无聊的啼笑 ,无聊的一问一答 ,无聊的露出牙来 ,无聊的眨巴眼睛 ,无聊的说地球是圆的 ,或烧饼是热的好吃 … …"。
生活的本质是什么?就是生活呗!
江南水乡,水系纵横交错,人家尽枕河而居。因此,在各个地方都不难发现这样的水乡风情。有名的,如周庄,同里,乌镇,绍兴古镇。不是很出名的,更多。如甪直,锦溪,震泽等等,还有就是说不上名字的村村落落。
就像我家乡那样,小河流淌过,两边是人家。家家的生活,都是围绕着这小河。现在,家家都有了自来水,不用来河边淘米洗衣了。但还有很多老相邻,喜欢在河边聊天。天气凉了的时候,晒晒太阳,说说话,也是很有滋味的事。少时不懂,觉得每天一起的人,怎么天天都有这样那样的故事。现在,忽然也了解了,聚在一起,不是为了聊天,就是为了让人知道,我还在。
古镇游,最好一个人。清游很好,一个人,背着包,一个相机,一台手机就可以了。
慢慢走,慢慢看。我想这便是旅行的意义,何必步履匆匆,从这个景点转到另外一个,拍几张照片,留下到此一游的痕迹……还是这样吧,找个湖边的石阶,坐下站着都行,静静地看着,感受着寂静和古朴带来的静谧。时间不可能倒转,但思绪可以去往你想要的地方。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这些“新”的“古镇”。 现在的古镇大多是在旧的地址,新建或改造过的,形似而神非了。除了两边鳞次栉比的商店,卖一些真的或假冒的旅游纪念品。好像这古镇就是一个商业,一本生意,还有什么趣味呢?
但,我还是喜欢上了南浔!南浔就是一座让人来了,还想来的古镇。你大可以忽略这人来人往,此起彼伏的吆喝。心静了,人也就会沉醉于记忆中!然后,你去触摸,触摸时间留下的印迹。
苏州到南浔,不远。开车过去,也就一个小时光景就到了。停下车,走去古镇,买票进去。人多,很熟悉的感觉。两边是古色的建筑,小河居中,河内有游船,游船上还是那样的船夫船娘,唱着同样的小调。不管你是否能听懂,你也会应景的拍上几张照片,和着这小调,摇摇晃晃的看着两边的景致。
两边的景致不错。有水就有桥。穿桥而过,听着桨声,和这小调,就这么走过了一程。
南浔古来都是丝绸重镇,也是名人辈出的一个镇。在南浔,留存下来还有一些老宅子,这些宅子都是这个镇上名人故居。如张家古宅就是很典型的一个富庶人家,也是出了名的民国风云人物。时过境迁,物是人非。但还是留下来很多的记忆。
丝绸,南浔有“辑里湖丝馆”。历史上为南浔商会,由南浔商会会长梅屐中等人于1926年发起建造,解放后一直是南浔镇政府所在地,1998年10月镇政府搬迁,作为南浔史馆。2010年上半年改建为南浔辑里湖丝馆。
名人故居,有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张石铭旧宅,又名懿德堂。有时间,可以进去看看。
我不由得喜欢上了南浔古镇。在不由自主的停下了的时候,我感觉到了那份宁静。那份静,是回家才有的静。没有风,也没有喧闹和嘈杂。你慢慢走在两旁,感受到的是市井的温度和纯朴。
小镇居民守着这份安详的日子,出门,就能找到几个老友聊天。说着每天都同样的故事,但还是那么的有滋有味。每家每户,大多都有一份小生意。大的做大的生意,小的做小的生意。夜幕降临,人去时,他们还是会和家人聚在一起,烫一杯黄酒,几个小菜,最紧要的是,有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不经意间,你走过了一家人的门口。门上贴着褪色的对联,门口放着一把椅子。好像刚刚有人坐过,还有些许的体温。想象着一个老奶奶靠着藤椅,眯着眼,似乎睡着了,看来来往往的游人。也好像没有人经过,只是放着,等着小孩回家。
又一个不经意间,从门里走出了一个小孩,后面是他的爷爷。小孩调皮,淘气,一个劲的想往外跑。“我要出去玩,不想做功课了”。
停下来吧,停下来吧。
这样你才能让你的忧郁和烦忧沉淀下来。
不去想,不去想!
红灯笼高高挂,粉墙黛瓦,这是江南人家的特质。我不知道为什么无法拒绝这样的感受,一看到这,我内心止不住的会流淌一股热血。突然,我内心发出一股声音,大到让你无法抗拒的声音:
回家!回家!回家!
我想回家了!!!
我已经很累了,很累了......
2017年11月6日于苏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