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讲讲最近两个特别不靠谱的事儿:
1.某行理财产品原油宝,宣传“小白就能投资、原油比水还便宜、XX带你投资”。事件中银行把不合格的产品推荐给不适合的投资者(购买原油宝的客户70%甚至没有股票交易经验),结果导致客户赔光本金不说还要额外支付原油的“垃圾处理费”。
2.某行向大客户泄漏脱口秀演员池子的个人流水,但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该“大客户”堂而皇之将这个违法取得的流水当作证据状告池子。 得,泄露客户信息不是个事儿呗。
真是活久见!见了美股熔断,没想到最近还能接二连三遇到“大行们”爆雷。 我们认为最靠谱的银行接二连三出事,到底是怎么了?
很多人都有在银行买理财产品的经历。在投资管理上,大家普遍认为银行对比与保险、基金、券商、信托来说是最专业最安全的,可事实是这样吗?(当然不是!)
其实管理专不专业,主要还是看人专不专业。从从业人员待遇来看,基金、券商领跑无疑,其次就是保险,再次是信托,最后才是银行。(招不到优秀的管理人才,谈何专业?)
可能有人会说:以前买过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是稳赚不赔呀!也没什么风险。 为什么银行之前能稳赚不赔呢?(我掐指一算,里面有猫腻)
银行稳赚不赔的法宝,就是 “资金池”。 什么是资金池?简单解释一下——假如甲乙两个人分别通过银行买入银行的不同理财产品A和B,甲乙两人的钱会进入到银行的资金池中。投资管理人员会用这些钱去做不同的项目投资。投资结果是,有的项目赔了有的赚了,但无论甲乙两人之前分别买入的是什么产品,他们两位都要为这“一揽子”的项目投资共担收益和损失。
之前稳赚不赔,只不过是盈利的项目收入掩盖住了亏损的项目收入罢了。目前新规出台,不再允许资金池出现。也就是说投资不同品种理财产品的人要开始对自己的决策负责,同时,银行也别再想像原来那样在背后平衡投资人的收益——本来就是嘛,凭什么优秀的投资者要为甩手掌柜投资者买单?
这才有了原油宝巨亏的事儿——没有其他赚钱项目去磨平,自然就爆雷了。
银行这件事如果细挖还有猫腻:原油宝事件中银行做了虚拟盘,也就是说客户买入的原油宝其实并没有直接在海外期货市场购买原油。这事儿如果是券商做的,估计头儿是会进局子的,违法无疑。同时,在交易时间停止交易——明明凌晨两点收盘,晚上10点就关灯回家了,真是心大(话说我就一两万的股票还想多盯盯盘呢)。
再来说说另一桩的不靠谱。其实银行泄漏信息这个新闻不新鲜,之前也有曝出来过,但这次大家炸锅了,原因在银行的态度上:之前还稍微心虚一点儿,这次呢?拿到流水的大客户直接堂而皇之地依此控告被侵害的对象!怎么?银行不觉得泄漏客户信息是个啥错呗?国外银行要敢这么干?早就被告死了!
看似最靠谱的现在看来反而是最不靠谱。基金、证券波动涨跌天天都能看到看似不安全,实则这些机构的资金运作都被监管部门管得死死的,反而会比银行理财产品更透明。 对于我们做理财和资产配置的人来讲,见证了这些事后最应该有更深层认识的是--
认识到投资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风险的,风险和收益是正比的。
我们投一个产品,就要对理财产品对应的投资标的、投资方式有一定了解。傻瓜式只给钱就能拿到稳定收益的时代正在离我们远去。
银行的理财产品也是时候该在太阳底下晒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