偕亡
从小读书,长大了又教书,对于学校里的那些事儿,应该是再熟悉不过。可是现在,有许多“新事物”,还真的看不懂了。
就拿学校的内部管理来说吧,我上初中时,学校里有34个班,1400多个学生,200多个老师,还有一些职员和工人,“官员”却只有一个校长兼书记,一个教导主任,一个团委书记,一个总务主任,四个干部,把学校管的井井有条,其中,唯一的一位教导主任还上我们那个班的语文。
据说,现在上级对学校内部的管理,实行“放权”,让学校自己制定内部管理办法。
这本是无可厚非的。
可是,近来,听说了有这么一个学校,教职员工一百多个人,任命了两个校长(其中一个是只有其名而不管事),一个校长助理,四个副校长。四个副校长中,一个管小学部,一个管总务处工会,一个管初中的老师,一个管初中的学生,其中那个管总务处的只有开教代会和每学期开学典礼时才到校露一下脸。在校上班的三个副校长,每人下面则是一大群中层干部:首先,虽然每个年级只有三个班,却都有一个级部主任,还有一个级部主任助手。管老师和学生的副校长手下,各有一个主任,两个副主任。林林总总,各种名目的领导四十多个。没有一官半职,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只有五十二个。
学校实行量化管理。绩效工资,上级发给的文明奖奖金,“评选”优秀,升职晋级,都要根据量化考核得分,“论功行赏”。量化得分是根据你的工作量教学质量核算出来的,多劳多得,社会主义分配原则,这也是无可厚非的。
但是,老师上课、当班主任,怎样量化?当校长、当主任的工作怎样量化?不同的工作怎样权衡?虽然根据出勤、任课数、教龄、学历、职称、学生管理等基本情况可以“量化”成分数,可是领导的工作怎样“量化”?于是有人便出了个主意:上面那些基本情况“量化”出“基本分数”,在“基本分数上”再“加权”,就是各人的分数。这在统计学上也是常用的办法。
于是,领导们商量了一套“权重系数”:普通老师的“权重系数”是1,而大小“官员”们的系数却按照职务由低到高,分别是1.2,1.4,1.6,2.0。结果就是考评分数名列前茅的,全部是大小“官员”。在一线的普通老师,无论怎样努力,也进不了前十名。这样,分奖金,评优秀,晋职称,等等所有的好事,就被大小“官员”们全部承包了。
又到了一年一度,教师职称评聘晋级的时候了。中学高级教师的评选,因为僧多粥少,竞争激烈。按照学校里制定的这一套考核办法,没有“一官半职”的一线教师,是毫无希望的。
也许是为了制衡?上级制定的高级教师晋级办法里,有了一条规定:考核方案必须经过全体教师投票,赞成票达到85%,方为有效。
结果就是,这个考核方案赞成票只有40%多一点,也就是说,只有中层以上的“既得利益者”赞成,而广大老师,几乎是全部投了不赞成。经过各级领导们巧舌如簧,反复游说,再次投票,赞成票反而更少了,反对票更多了。
几次投票,就是通不过,按照规定,此次该校晋升高级教师的指标作废。这种僵局,已经持续了三年。
时日曷丧,吾与汝偕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