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左传》中提出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出书,作为“立言”之一种,自然成了很多人的梦想。
2010年4月,我出版了自己的生涯规划处女作《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以下简称:《如何》)。现在回想起来,《如何》的出版,前前后后,创造了很多的“不可思议”:
1、作者无名、无权:
出版《如何》一书时,我只是一名普通的高校教师,职称只是讲师,也没有担任任何行政职务。
2、从头到尾没花钱:
《如何》的出版,走的是纯市场化路线,我本人不仅没掏一分钱,还赚了一笔版税——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书稿早在2009年9月就基本完成,之后找推荐、定书名,又足足花了半年多时间,直到2010年4月才得以正式出版。
3、编辑和我不熟:
岂止是不熟,完全就不认识!2012年10月,在《如何》正式出版两年多之后,我和责任编辑邓东文先生,才第一次在北京见面。
在此之前,全书从最开始的约稿,到内容商讨、大纲拟定、签合同、初稿完成、审稿、修订、找推荐、定书名、定封面……所有沟通,全部通过邮件、MSN和QQ搞定。
没有傍名人,没有找熟人,没有掏银子,更没有请客送礼拉关系……总而言之一句话,我确实是站着,就把书给出了!
感谢互联网,让我这样一个无名、无权、无财的普通人,也能经历这样一场奇妙的出书之旅。
【02】
你一定很好奇:
作为一个普遍人,我到底是怎样站着,就把书给出了的呢?
一切,还得从2003年,也就是非典爆发那一年,开始说起。
2003年,我到杭州参加了一个有关就业创业的培训班,巧遇99年会计专业毕业、当时正在杭钢做项目的学生小草。与小草的一通长谈,以及培训过程中老师的讲授,使我对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规划,有了很多新的感想和体会。
出差回来,刚好遇上非典爆发,我就写了一个名为《非典时期的非典型思考》的帖子,发在学校的BBS上,结果在学生中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收获鲜花和板砖无数。
此后,我就这个主题又专门写了一篇论文,发表在权威期刊上,引起了学校领导的注意。
三年后,2006年2月,我从院系调到学校新成立的就业指导教研室,开始专门从事大学生就业指导与生涯教育工作。
2006年7月,我的职业生涯陷入了最低谷:申报副教授,在评审委员会全票通过的情况下,因为不是教师编制被卡下,成为永远的讲师。
也正是在那一年,我开通了新浪博客。看不到职业上升空间,辞职又面临诸多限制和顾虑,郁闷的我只好拼命写博客,将自己的工作心得和体会,一点点提炼总结成博客文章。
即使不知道这样的辛苦和努力到底能有什么收益,我依然坚持不懈。
2006年,我一共写了59篇原创博文;2007年因为怀孕,写了29篇;2008年生二胎,忙着喂奶带娃,只写了2篇;2009年再度启航,全年发文68篇。
文章从数量上来说,算不上高产;其间因为从来没有上过新浪博客的首页推荐,点击率也不高……
但是,有一篇博文,却给我带来了好运。
就是那篇原来发在学校BBS上的帖子《非典时期的非典型思考》——2006年3月,我将原帖内容重新整理修改成长文《“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发在了自己的博客上。
又过了三年,2009年6月,我意外收到新世界出版社邓东文编辑的邮件,邀请我将博文整理出书——而引起邓编辑注意的,正是这篇《“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
2003—2009,机遇,就这样在时隔六年之后,敲响了我的门。
【03】
惊喜之余,我以最快的速度,从所有博文中挑选出60余篇,整理成一部书稿。
我当时写的博文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对学生及网友问题的答疑;一类是咨询案例的整理;一类是我自己关于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的思考及感悟。
因此,我整理的书稿,也就按这三个类别,相应分为“解惑篇”“咨询篇”和“感悟篇”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别收录了20来篇文章。
就在我喜滋滋地等着签出版合同时,邓编辑给我回了一封邮件。
正是这封邮件,让我决心推翻原来的想法,从头开始,重新创作一本书。
这封邮件对于《如何》一书的面世,实在太过重要。可以说,没有这封邮件,就不会有《如何》这本书。
所以,请允许我在此将邮件全文,照录如下:
朱老师,您好!
今天花了一天时间把您博客上的文章基本上看完了,首先这让我受益匪浅,也进一步加强了我出版此书的信心;其次觉得朱老师的确是一个热心之人,是在真正用心地为迷茫的大学生答疑解惑,这点也让我非常地感动。
对于书稿的包装和策划,我形成一些比较初级的看法,由于看的不是特别仔细,评价不一定客观中肯:
1.文章的精华在对话,包括《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我是外校的,我能来咨询吗》《我是一个可耻的“逃兵”》,此外一些有针对性的邮件来往,也非常精彩。
2.读者对象包括:高中生,有些对于专业选择的话题他们也应该提前知道;大学生(主要是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规划问题;刚参加工作的郁郁不得志的职场“菜鸟”。
3.话题主要是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的人生选择,在校大学生的一些困惑,以及对教育的一些看法。
博客中的文章,闪光点还是很多的,但对于朱老师发给我的目录,我认为如果以此结构编排,问题还是很大:
首先是目前的标题好像是提引,比较宽泛,不太能让读者一眼看中重点讲的是什么,无法引起注意。
其次,其实每篇对话中包含几个主题,按目前的结构很难做到相同内容进行整合,如果不整合,读者阅读时话题跳跃性太大。
第三,章节之间没有衔接,只会让人感觉像个大杂烩。
我的想法是采用“套娃策略”——一层套一层,就是用一根主线来贯穿全文,用一个对话来衔接所有内容(个人觉得《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就很合适),如果一个对话难以覆盖,可以用8—9个对话,把全文贯穿起来。话题相关的内容进行同类项合并,把相关内容全部整合到对话场景中。这样,整本书读起来,就是一个故事,或八九个故事,主题突出,话题连贯,逻辑严密。一本精彩的作品也就诞生了。
这个衔接工作不容易,需要很好的构思,但却其乐无穷,呵呵。
先想到这些,希望下周我们能就这一话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祝好!
邓东文
2009-06-26
【04】
邓编辑的意见非常中肯,我意识到:
如果仅仅将现有博文整理编辑成一本书,确实存在“话题跳跃性太大”“章节之间没有衔接”“像个大杂烩”等诸多问题。
我尝试着按照邓编辑的建议,用8—9个对话,将全文贯穿起来。但实际写作时,发现这个想法很难实现:因为现有文章主题比较分散,跳跃性比较大,如果硬要通过对话整合在一起,反倒显得别扭生硬;如果全部重新写,工作量又太大,一时半会很难完成。
经过反复思考、尝试,我初步形成了一个思路,即模仿当时非常畅销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的写法,以和读者聊天的口吻,分几个专题展开,然后从现有文章中精选10来篇案例,附在相关专题后面。
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主题突出,话题连贯,逻辑严密”的要求,工作量也不至于太大。
邓编辑对这个思路,还是不太认同: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卖的很好,结构也不错,按照这书的写法是一个好办法,把本书分成几堂课的形式不错。具体看了朱老师的结构后,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很大,就是案例部分。
按现在的结构,案例是独立出来的,而且放在后头。而在读者看来,独立的案例就像附录一样,是被看成不太重要的东西,可看可不看的东西,这就无意中贬低了案例部分内容的重要性,把它放到从属的地位。
而在本书中,案例又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且我一直觉得,本书最精彩的部分是对话。所以我有个提议,就是每堂课前头有一个对话或案例作为题引,带出这章要说的内容,把剩余的案例打入各部分章节。
其实这也是我说的用几个对话贯穿全书的另一种做法,就是把对话当题引,后面内容再深入探讨。不知朱老师感觉这种做法,是否比以前更好一些?
感谢邓编辑再次给我提出了非常专业的指导和建议。
出版第一本书,就能够遇到邓编辑这样一位专业、负责、耐心、细致的好编辑,真的是我莫大的幸运!
慎重考虑邓编辑的意见之后,我决定挑战自己,将现有博文全部打散,揉合到正文中去,重新完整创作一本“主线清晰、逻辑严密、内容连贯”的生涯规划著作。
虽然这样写,工作量加大了很多倍,但是——
人生能有几回搏?
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2009年8月,我一咬牙,和邓编辑签下了出版合同;因为心里没底,当时签的交稿期是半年。
【05】
或许人真的是“有压力才有动力”吧,签了合同之后,我从一则故事中得到启发,很快就找到了全书的总体思路。
星期六的早上,一位牧师正在为准备明天的布道词伤脑筋。太太出去买东西了,小儿子约翰哭着嚷着要去迪斯尼乐园。为了转移儿子的注意力,牧师将一幅色彩缤纷的世界地图,撕成许多碎片,撒落在客厅地板上,对儿子说:“约翰,你如果能把这张世界地图拼起来,我就带你去迪斯尼乐园。”
牧师以为这件事会使约翰花费大半个上午的时间,但不到十分钟,小约翰便拼好了。每一片碎纸片都各就各位地排列在一起,整张世界地图又恢复了原状。
牧师很吃惊,问道:“孩子,你怎么拼得这么快?”
“噢”,小约翰回答,“很简单啊!地图的另一面是一个人的照片,我先把这个人的照片拼到一块,然后把它翻过来。我想,如果这个人拼对了,那么,这张世界地图也该是对的。您说呢?”
牧师忍不住笑了起来,决定马上带儿子去迪斯尼乐园,因为儿子给了他明天布道的题目:人对了,世界就对了。
的确,人对了,世界也就对了。这个故事告诉我:独一无二的人本身,才是生涯规划中最根本、最核心,也是最关键的因素。
《如何》一书的主线:“界定自己——构建自己——认识自己——听从自己”,就此在我脑海中慢慢成型。
有了主线之后,再写就容易了。
我顺着这条主线,利用暑假时间每天奋笔疾书,只用了一个多月,在9月10日教师节那天,即完成了《如何》一书的全部初稿。
最后的成书中,除了《“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一文全文收录,其他所有文字,基本都是我围绕着全书主线,重新另写的。
也就是说,我把这篇不到4000字的文章,最终扩充成了一本25万字的生涯规划专著。
如果2003年从杭州出差回来,我没有写《非典时期的非典型思考》这个帖子,2006年3月,我就不会发布《“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这篇博文。
如果2006年3月,我没有发布《“星巴克咖啡”的前程对话》这篇博文,2009年6月,我就不会引起邓编辑的注意,更不会在这篇文章基础上,创作、出版《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与众不同的人生规划课》一书。
所以,如果你问我: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到底是怎样站着,就把书给出了的?
我只会告诉你四个字:
写,就是了!
【预告】
一、6月21日继续为你讲述:
找推荐,定书名,与市场共舞——互联网时代,一个普通人的出书之旅(续)
二、6月21日起,在个人微信公众号(朱若霞原创生涯指导)独家连载《如何掌控自己的人生》全文。(该书目前在各大网上网下书店均已基本售罄,电子版全文系首次在网上发布。)
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