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也是苏霍姆林斯基的《给父母的建议》,篇2父母的公民义务和道德责任。开篇描写了一对教师夫妇,等待了十年终于盼来了自己的第一个孩子。年轻的父亲说自己听到孩子哭声的那一刻,他感觉自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个娃娃像是总他的心里分出的一块,这种感觉就好像孩子是他的第二块心脏第二条生命。这也使他的工作有了新的体会,每个孩子的痛苦都变成了他自己的痛苦。
这位老师具有很强的共情能力,孩子使他的这种能力在平时表现得更加明显了。孩子真的是一种神奇的东西,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但是对第二个自己就不一样了。书中每一句话好像都值得摘抄,“与你骨肉相连的婴儿开始呼吸,慢慢睁开眼睛,看着世界;从那一刻起,你就把巨大的责任放在了自己肩上。”对啊,以前轻松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日子再也回不去了,世上多了一个牵挂,他不像父母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他是孩子,永远需要你的操心,甚至会带来很多烦恼,而这也意味着我们要变成另一个人了。我总是怕麻烦别人,也不想别人麻烦我,事情越简单越好。但是孩子,就好像你明知道这件事无敌麻烦,你却要去找麻烦,那为什么我们要去做呢?想要生孩子的人,好像不需要理由,正如书上所说这是一种创造,生他是一种实物创造,他因为你而来到世界上,更重要的是,你怎么教育他,给他什么精神财富。“它艰难,饱经痛苦——这就是幸福。幸福只会走向那些不畏单调和艰辛,长年忘我劳动的人们。养育孩子的劳动是复杂的:它是理智和情感,智慧、爱情和能力的融合;眼前的幸福是你陶醉,孩子的未来又使你惶恐。哪里失去了做父母的聪颖和才能,哪里的幸福就会成为幻影。”原来做父母是需要聪颖和才能的,所以为什么很多在本行业很牛逼的大佬,回家面对自己的毛头小孩却直呼搞不定。为什么?首先第一个,你是否在毛头小孩这个项目上花费了足够多的时间,是否做了足够多的准备来应对孩子发展的各个阶段。
书中也说到了当时一个优秀的榜样型家长,各项工作都非常出色。但对于这位父亲唯一的孩子,他的爱没有理智,一切都来得太容易。“但是在童年,少年时代幸福与欢乐来得越是容易,成年以后真正的幸福就越少,这是一个教育规律。”所以教育孩子不能无条件给予,那那些爱可以直接给,哪些需要限制,哪些需要拒绝哪些需要设置门槛孩子争取到才给呢?基本的衣食住这是无条件的,生存所需,除此之外,一切都要有规则。规则不代表处处羁绊、活得不自在,之前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所谓自由,是在法律的标准之内的自由。”而不是毫无顾忌的自由,如果是毫无顾忌的自由,那你就侵犯了别人的自由,别人的自由被侵犯了,意味着有人没有完全自由,对他而言,就没有自由。喜欢的玩具,可以买。但是要等你生日的时候,要等你练会了钢琴作为奖励给你,等你自己存够了钱就去买。喜欢的球鞋,同上。想打游戏,可以。所有的事情做完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适当地放松。不想?我也不想养你了。谁能一直做自己全部想做的事情呢?以上全是我目前阶段的育儿感想,等我真正有孩子那天,教育实践估计会不一样吧。
文章宗旨是想告诉各位父母,这个世界上所有的职业岗位都没有父母这个岗位重要。无论你的岗位多么重要,家里都有更重要的岗位等待着你履行职责,这项职责绝对不是袜子一脱,躺在沙发上刷抖音就可以完成的。他需要你拖着疲惫的身躯,按压住在外受到的委屈,调整自己的情绪,推开孩子的门,跟他分享今天你们各自生活的趣事,用你的经验给他各种年龄阶段的烦恼提供解决办法的选择。你的工作时间好像无限延长了,你的痛苦增加了,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你在创造这个家庭的未来,这个未来可能不会让你中彩票但至少你保证自己不会亏得很惨。怎么算都是不赚呢?但我们还是会去做,因为这就是你的父母做过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