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之所以被称为春秋,是因为当时科技落后,人们只有在春秋两季温度适宜时才可以活动得开手脚,施行国家大计。所以,各国军事力量的发展也是极缓慢的。
六大战国(秦在后来称王)中,齐国技击之士是最早产生的超强独立兵团,遴选技击士的方法是选出军中最为勇猛者并对其严加训练,也就是所谓的“技击”。其奖惩制度类似于今日的“雇佣兵”——
斩首一人赏金八两,战死无算。然此种战法需得大将体恤下士,同甘共苦,方能激发技击之勇。
而其持戟之士领导者田穰苴正是将此部队的勇猛发挥到了极致,他常亲自检查、询问士兵的生病医药、饮食起居。众将士无不感念,以至于后来“晋军见状,不战而退;燕军闻讯,渡河而逃”。田氏代齐之后,国力日见衰退,终无智勇之将统帅三军。打仗无谋,最终败落。
紧跟着的,是魏国吴起创建的武卒。其选拔标准较之齐技击高了不止一个台阶——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
这是说魏武卒选拔之严苛,穿戴三层精铁厚甲,拉一千两百斤强弩,背负箭矢五十发,配以戈矛,腰上负剑,同时背负三日粮草。可半日行五十公里并立即投入激战者方可成为魏武卒。多少年后,秦军也以此为标准遴选锐士,然哪怕是精装好斗的秦人,也只能是是两万里挑一。其威力可见一斑。
精良的兵马必然需要强大的国力支持。魏武卒的待遇远高于当年齐技击,一旦成为武卒,其家人皆可免赋税(徭役为赋,缴财为税。)并得到百亩封田,武卒自己也可以凭借军功获得更高的爵位。
在穆公之后的四代乱政中,魏武卒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三十年来,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直打到秦人军民食草而战,战场之上有六旬老叟也有总角之童,战力极弱。因此,魏武卒打出了以五万军大胜秦军六十万的大仗。
多年苦战,秦献公好不容易将魏军一路逼回函谷关,终因为无力再战而反吐要塞。其子秦孝公嬴渠梁没有立刻整肃军队杀回,而是向各国派发了求贤令,其肺腑之言真切无比,终于,秦国迎来了改国运之大臣——卫鞅
正是卫鞅与子车英一同训练出的秦军锐士使秦国得以踏平天下,锐士的训练与选拔标准并没有高出魏武卒多少,反而因为秦人的长久困苦与营养不良,标准有所下降,然而其管理制度简直可以被称为一个飞跃——
秦国有二十爵位,平民入军杀敌即可获得爵位,非参战之人上缴粮食也可依数加爵。
同时,秦军舍弃了以往的“五人一伍,两五一什”的作战单元,改为三人为一冲杀单位,三个单位加一什长为一什。
这第一个举措大大调动了秦军杀敌的欲望(在那之前平民入军不能升职),也使得农人们积极纳税,国库渐渐充裕。第二个举措使战斗灵活性大幅度提升,战斗单元冲杀力极强。
秦军锐士,二十万军中出一千。在后来的发展中,铁鹰锐士的装备越来越精良,以至于寻常兵器对着他们的盔甲硬砍,他们也是毫发无伤。
最后,我们来看一下三大春秋顶尖军团的最终归宿——
齐技击,因齐緡王荒淫无道,让技击之士在宫中草场拼杀,以此作乐,最终被燕国灭。(齐国残余在两小城蛰伏六年,又立齐襄王。)
魏惠王与其子以及各级官员重于享受而轻于国家大计,厚厚的家底慢慢被秦国吃得精光。
秦王扫六合后,秦军空前强大,几近百万,然而,它的灭亡,只是因为几支农民起义军……
自此而观之,便可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