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一点点防备,2022年的“余额 ”已经严重不足。
这一年,空气中处处弥漫着焦虑的味道,面临前所未有的未知,每个人似乎都有太多的无奈和不自由,很多人都处在一种“躺也躺不平,立也立不起来”的尴尬状态。
面对这种状态,你是如何治愈自己的呢?
回顾自己这一年的“年度账单”,我发现阅读真有用,它能很好的治愈一个人的不知所措,帮助你活出最大的确定性,从而变得更加笃定。
作家余华说:“阅读不是马上让你学会什么,马上让你掌握什么,而是当你在阅读一部好的作品时,你会忘了自己的存在,那种乐趣是无穷的。”
今年我总共阅读了13本书,并写了10篇读后感,受到热搜#突然觉得读书真有用的瞬间#启发,我就用书单的形式来总结这些值得N刷的作品带给我的改变。
一起来看看,今年这些改变了我的某些观念,影响了我某些生活方式的书籍都有哪些?
1《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余生很贵,请做最重要的事”。
2012年我第1次读这本书时,觉得它是一本鸡汤书,10年之后,我再复读这本影响力仅次于《圣经》的书籍《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时,却对它有了不一样的感悟。
作者史蒂芬柯维博士花了三十年时间学习、研究、实践、传授,并加以提炼和完善7个习惯: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已、统合综效和不断更新。书中作者谈到了品性修养、习惯对人的影响和为人处世的技巧。
作者说:最重要的是“塑造性格”而不是“实现成功”,没有原则就没有效率,没有原则就没有个性,真正的原则意味着我们会把最主要的目标安排在精力充沛的时间里,意味着在判 断力最佳的状态下做突破。
这7个习惯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当你绝望无助、心力交瘁、缺乏平衡、渴望理解时,这7个习惯会帮助你正确的看待这些事情,并让你拥有足够的勇气去消除恐惧感、不安全感、冲突和分歧,找到自己的定位,明确生活的方向。
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习惯二“以终为始”,史蒂芬柯维在书中写道: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认清方向,才不至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走冤枉路,当我们了解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时,生活将会大不同。
回想这4年的写作过程中,我经历过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想停笔,不想持续进行写作等艰难纠结的时刻。在这个时候,我尝试问自己:为什么要开始写作?我想如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自己会像学习弹钢琴等其它技能一样,很难坚持下去,很快就会放弃。
于是经过无数次的、痛苦的自我剖析,我终于想清楚了自己写作的初心是:记录流失的岁月。当我认可了这个厚景,明白写作带给我的收获后,我开始了每天写写写的动作,并且把这一习惯坚持今天。
现在回头看,不写作的时候,自己的成长很慢,反而是现在的我,越来越认可写作是磨砺心智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它让我通过不断记录自己的想法、经历,见解和学习心得,使自己的思路更清晰,表达更准确和连贯,生活也更加有意义。
这本书名听起来像鸡汤书,但却是货真价实的鸡腿书《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治愈了不知所措的我。
2《人间草木》
“你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先生在《人间草木》一书中记述了他在北京的所见所闻、风土人情、花鸟鱼虫等内容,在这本经典的散文集中,汪老常以细小琐碎为题材,把平淡的日常生活、食物和热爱写进文字里,文中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但字里行里却透露出作者对凡人小事和乡土民族深深的眷恋与热爱,格外打动人。
“你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这是汪老在《人间草木》中的一句话,也是我最打动我的一句话。
与现在总是抱怨生活无聊的年轻人不同,汪老一生对生活投入真情,对一花一草一屋一瓦都充满了浓浓的情感,对很多见怪不怪的事情仍然保有热爱,他写过去老北京穷人家过年,买不起腊梅,就用青蒜代替水仙,或者用一个大萝卜,削去尾,挖掉中间的肉,里面放上蒜瓣,两头绑上铁丝,挂在朝阳廊下,萝卜皮通红,蒜叶碧绿,倒也赏心悦目.....”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寒冷的手节里读一本汪老的散文,犹如一碗文火慢炖的白粥,读完让人欲罢不能,暖心暖胃又暖灵魂。
3《追风筝的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这是我读过的第一本描述阿富汗文化的小说,因为这本书,我得以窥探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国家和一片百废待兴的土地。它不仅是一部政治史诗,也是一个关于童年选择如何影响成年生活的故事。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12岁的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之间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小说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华丽的语言,作者卡勒德胡赛尼以一个阿富汗人的视角,用第一人称将一个懦弱愧疚少爷与一个纯洁勇敢仆人的人物心理,刻面的入木三分。
“为你,干千万万遍”是仆人哈桑对少爷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衔接了整部小说的重要情节也蕴含了人的生命中,总有那么一个人,不计回报,不计得失的“为你,千干万万遍”,这个人也许是父母,兄弟姐妹,也许是人生伴侣,也许是挚友。
人性就是光明中夹杂着些许灰暗,灰暗中又有无尽光明的。在这复杂的人世间,有时偶然间的一个恶念,或许会留下半生的遗憾。有时候不经意的一个善举,或许就能给余生带来温暖。善与恶之间,只是一墙之隔,取舍全在一念之间。这几年我坚持做小慈善,就是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一份力量,让自己有勇气追逐属于自己的那一只,拴着正直、勇敢、善良,忠诚的风筝。
众生实苦,唯有自渡。这个关于背叛与救赎的故事似乎有一种拨动心弦的力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4《边城》
“无韵之诗的人性美”
很多年前,我初次听到作者的名字,是因为那句: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今年我阅读了他写的一本田园牧歌般的小说《边城》,作者沈从文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述了一对相依为命的祖孙平凡宁静的人生、湘西淳厚质朴的风俗习惯和别具一格的风土人情画卷。书中将自然之爱、湘西之美、孙女翠翠与祖父间的亲情、翠翠与傩送间的爱慕、民众之间的友爱,都了无痕迹地融入到了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形象之间。
作品人物身上闪耀的光和美非常打动人,每个人物或美好或勇敢,或宽厚或胆肝忠义,这种毫不矫情和做作的光与美,体现了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和虔诚。
最打动我的是小说最后一个超级精彩的结尾,书中最后写到:
“到了这冬天,这个塌了的白塔又重新修好了,可是那个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把灵魂轻轻浮起来的年轻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了,也许明天会回来。”
短短的几句话,写出了故事忧伤的结尾基调,更赋予了作品深入灵魂的悲剧美。
5《人间失格》
“愿我们有能力爱自己,有余力爱别人”
它是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创作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也是日本文学史上的旷世杰作,累计销量达1200多万册,被称为“世界上最畅销的日本小说”。
很多人认识这本书的作者太宰治,皆因他的《人间失格》以及这句被无数治愈系博主频繁使用的话: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人间失格》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讲述了主人公叶藏罪恶与懦弱的一生,叶藏既是一个无赖,又是一个“像神一样纯正的好孩子”,他英俊、聪明,家世好,有着“出生即在罗马”的先决条件。可叶藏却生性怯懦敏感,对人类的生活充满了恐惧与不安,再加上世道的混乱、人情的炎凉,家道的中落、现实的残忍冷酷,这一切都使得叶藏成为人世间的“异类”,成年后他自暴自弃,消极逃避,不惜用生命做赌注,最终在自我放逐中走向了毁灭。
读完书后,你会不由自主的联想到:在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场景下,我们很多时候都活在别人的世界和价值判断里,比如:我们会很在意交往中是否给别人带来一种舒适的体验?会很在意自己是否活出众人价值观所趋向的生活?就这样,我们在世俗的眼光和个人欲望间犹豫不定,做出决定的同时又心怀对他人的愧疚。这种“欲而不得”的微妙状态会让人心里疼痛极了。
我特别希望通过这本书,在生活不那么尽如人意,有点冷而丧时,你能与暗夜中的自己握手言和。生而为人,不必抱歉,把最重要的心理能量和注意力,留给自己。
人生只有一件事,活好自己。
6《灿烂千阳》
“如果注定要面对惨淡的人生,我们将何去何从?”
年初和女儿共读了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因为太喜欢他的作品了,于是我们又阅读了他的第二部作品《灿烂千阳》。
这是一部关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时,我们要学会忍耐,更要满怀希望的小说。书中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妇女玛丽雅姆和莱拉的的不幸故事,她们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因和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让她们曾经水火不容,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儒以沫。
在这本略显散乱但却睿智的小说中,卡勒德胡赛尼延续着他富有同情的叙述方式,以简练动情的语言特色,刻画了他对日常生活的洞察以及人类情感细致入微的体现。
故事前6章的叙述相对比较平淡,只讲述了玛丽雅姆从出生到15岁母亲去世时的事情,可就是这种淡淡的,平静的语言叙述,为作品渲染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悲剧美。书中有一句话写道:”每一片雪花都是人世间某个悲哀的女人叹出的一口气。雪花让人想起像我们这样的女人要承受多少苦难。
我觉得这本书更像是一本阿富汗女性的希望之书,书中每个阿富汗女性的故事都充满了战争、贫穷、父权、死亡、失去等一系列令人窒息的悲惨处境,但在历尽坎坷与折磨后,主人公玛丽雅姆内心依旧保持温良,尝尽离别与苦楚的莱拉更是从未丧失希望。用爱的力量战胜恐惧,一路坚定炙热前行的她们,才是真正照亮苦难阿富汗女性永不陨落的“灿烂千阳”。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愿怀揣善良的人们可以被温柔以待,向每一个不甘于平庸,不屈从的阿富汗女性致敬。
7《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承认自己的能力边界”。
这是一本很容易因为书名而错过的书籍,刚开始你以为是童话书,但读完后才发现它是写给成年人的心灵疗愈书籍。虽然有很多心理专业术语,但读起来却很流畅和轻松。
出生在富裕家庭里的蛤蟆,周围的家人,朋友,都对他抱着一个期待,希望他也能做出像祖父和父亲那般的事业。被说的多了,他也渐渐地认同了这种期待,认为自己理应成就一番大的事业。就这样蛤蟆不断的给自己加码,制造焦虑,但结果是他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从蛤蟆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人面临的处境:把外界的标准当成了自己的内在标准,把几乎不可能完成的目标,视作理所当然。结果做不到时就强烈的否定自己,觉得自己很糟糕。
那如何想缓解这种焦虑的情绪,比较现实的做法是承认自己的能力边界,正如作者说:清楚自己哪些事情办得到?哪些事情办不到?这也是很多从容不焦虑的人拥有的一种能力。
这话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在这里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我特别喜欢一个说法。
人的一生会成长3次:
第1次,是发现自己并非世界的中心的时候。
第2次:是发现有些事情,即便是竭尽全力,也依然没有结果的时候。
第3次:知道即使不一定有结果,但依然会全力以赴。
前两次的成长,是在击破“理所当然”,让人接受“事与愿违”。而第三次成长,是我们把目光锁定在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上,并做到最好。
世上的事,件件藏着委屈,一步步的去努力去感受,去见证自己成长,在这个过程中照顾好自己的健康和情绪,你的人生就赢了一半,其余的其余,人生自有安排。
8《写出我心》
“也许我们会在天堂的一家咖啡馆相逢,写下我们的前世今生”。
这本豆瓣评分8.3的书籍中,作者娜塔莉·戈德堡将写作与修行结合,分享了在写作中如何找到释放心灵的方法?如何开始写作?如何寻找写作题材?如何应对逃避和拖延?....作者说:“写作最难的地方不是提笔的时候,而是你与畏难情绪作斗争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特别有共鸣,回想自己从2018年开始到2022年这4年多的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不停的写写写。有的时候写晨间日记,有的时候写影评,有的时候写书籍观后感,有的时候写月度小结,有的时候写年度个人成长,有的时候写职场微小说...
不知不觉中,竟然在简书上公开发布了25.6万字的内容,写作已经成为我喜欢的生活方式之一。写作的过程中,也是我整个人最放松的时候,每天我都很期待这个与自已对话的宁静时刻。
看过一部记录片《人生碎片修补师》,片中有这样一句话:
“你知道人为什么要拍照吗?”
“为了记录吧,为了不让自己忘记“
“不是的,是为了让自己放心地去忘记。
......
每一个不曾写作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我想很多年后,当我再翻看这些文字时,人生中的美好时光都会通过这些记录慢慢地浮现出来,而这些闪光的点点滴滴,也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变得丰富起来。
9《成为作家)
用孩子一样“纯真的眼睛”观察世界”。
初看这本书名,可能会吓跑不少购买者,因为在中国,作家是在云端的、戴着神圣光环高不可攀的人,普通人一般不会奢望能当一名作家。故而作者书中开宗明义,她告诉我们成为作家是许多人的梦想,需要天赋,更需要训练,成为作家的思想准备比写作技巧更为重要。
作者多萝西娅·布兰德在书中给我们带来了她的经验之谈,向我们展示了一条艰辛、切实而又鼓舞人心的文学之路。
写作本身不需要什么门槛,在这个艰苦孤独的舞台上很多作家的创作生涯可以延续很多年,除了他们有令人羡慕的天分之外,保持文学创作的热情、盎然的兴趣和在行动中磨砺自己才是他们的良方。
自2018年购入此书后,今年我是第2次阅读这本书,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刚开始写作的时候,遇到的最大因难不是技巧很烂,不是词语不够优美,最因惑我们的问题是经常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写?适不适合写?时常会陷入不自信泥潭中难以自拨。
有时周围人不经意的一句:你写的也就那样吧,就能轻而易举地浇火了你对写作所有的热情和希望。
我还记得自己在简书上发表的一篇文章被收入到 上班这点事“专题时,一觉醒来居然多了好几个粉丝,还有人给我打了5块钱的赏,整个人开心的不得了。但这种偶然性的爆发并不是一种常态,很多时候可能你的文章阅读量只有个位数,你有一百个理由来怀疑自己却唯独找不到一个可以坚持下去的理由。
《成为作家》这本书告诉我们,只要你有表达的欲望,有基本的语言知识,会写短句子,你就有资格开始写文章,即便成为不了知名作家,但做自己的作家又有何妨?
写作就像所有的艺术创作一样,都是对生活的感悟和升华,无论你是否喜欢写作,无论你能不能成为一名作家,在这条修炼的道路上,也愿你每天写作,每天成长。
10《乡土中国》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土是他们的命根”
读懂中国需要读懂乡村,而要孝通老先生无疑是悬懂乡村的专家之一。
《乡土中国》是费老的名著,是作者在上世纪40年代后期,根据他在西南联大和云南大学所讲“乡村社会学”一课的内容集结而成。
全书共有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的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等各方面。
书中费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书中作者尝试来回答他自己所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
这是一本值得一诸再读的好书,未曾走近这本时,以为它和那些此动辄十几万甚至上百万文字的社会学书籍一样会又长又理论,但读完《乡土中国》时,你会发现书的体量很小,原创性却很强。
因此在读完这本只有7万字的书后,你会了解中国和西方社会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本质上的不同,感受到费老对中国人有扎实的了解,有敏锐的观察,有剥丝抽茧般的分析,但却没有那种置身世外的态度,而是处处流露出他对中国人的感同身受和始终作为一个学者的理性思考,这种实地考察和认真做学问的精神会深深触动你的心灵。
这本写自70多年前的田野考察书,今天读来不仅毫无时代隔阂,相反,它微妙深刻的分析,会让你觉得处处契洽,时时惊叹。
好啦,第一次的年度个人阅读书单就分享到这里了。
作为普通人的你,有哪个瞬间你突然觉得阅读真有用?如果你也发出过类似“阅读真有用”的感叹,欢迎留言给我。
祝大家都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