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性思维:能够彼此参与和共享那些他们所看到的事物——在他们看来,普天之下的万事万物都互相参与和分享彼此,万物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具有参与、分享、参加、分担的特点,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
这种思维是人类社会初期的主要思维方式,也就表明这种思维是我们人类一开始就有的。而且在远古社会,科技、经济不发达时盛行一时。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它已被人们遮蔽,其主体地位被平实思维所代替,但它一直都存在,都在每个人的思维深处。
平实思维:旨在依据现实的实际面貌来反映现实——它宣称自己总是如实地告诉你事物的本来面目。比如专业技术思维,就旨在尽量精确、实在地描述事物。这样的思维要求明确无误,不容许含含糊糊。虽然未必能够完全实现,但平实思维总是致力于尽可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原貌。具有实用为目的,以结果为导向的特点。可以清楚、单独地描述各个事物,当前表现的形式为科学思维和技术思维。
这种思维是伴随着人类社会高度发展而相应出现的。比如今天,各项各业的细致分工,人们越来越现实,越来越追求高度的物质生活,因此,现在这种思维已成了人们的主流思维。
两种思维各有特点,各有优缺点。我们应将两种思维紧密结合,成为更健康的人,从而创立更健康的社会。比如,一个单位,一个团体我们需要共享思维来增强凝聚力,需要平实思维来做好具体工作。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我们需要共享思维来来增强爱国情感、来寻求共同文化、共同精神,需要平实思维来进行各行各业分工,创造更丰富的物质资产、创造更先进的科学技术。一个地球、一个宇宙,我们需要共享思维来关注我们的人类社会、来热爱、珍惜我们的家园、来探索我们的宇宙,需要用平实思维来解决人类与地球与宇宙和谐、相互促进的关系。
内寓之界: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最终都要归于这种彼此的参与和共享之中——万物即一物,一物即万物。万事万物都“包容”于万事万物之中,归根结底,包容性是万物的根本,我们眼前所展现的事物则只不过是这种内在包容性的外在展示或呈现而已。
外明之界:对于我们日常行为做事目标是很有用的——如谋生,做这或做那等。
内寓之界如同共享性思维,外明之界如同平实思维。
我们因此需要为自己了建立一个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我们能够有空闲进入内寓之界。如果有一群人能够真正地相互信任和坦诚相待,具有正事的伙伴情谊和协作精神,那么在对话里也可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