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俊彦同学17年09月05日加入永澄文化传播公司实习以来,持续的低效工作引起了永澄老师和梓畅大法师的关注。为了避免李俊彦同志持续掉坑影响工作进度,永澄老师和梓畅大法师于17年09月18日下午展开了对李俊彦同学的他救行动。
根据两位导师对李俊彦的问题分析,现俊彦总结反思记录如下。
注解:此部分为问题说明
- 注解:此部分为原因分析
自己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没有思路的时候为什么不去找别人问呢?
项目推进过程中被卡住没有思路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你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是怎样获得思路的?
- 之前的几天被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会回答“自己完全没有搞清楚思路的定义”。接下来做什么呢?当然是询问“思路”的定义是什么了。搞清楚思路的定义是什么之后,就能够处理了这个问题了吗?其实不然,仍然是无法推进。
- 回头自己把这件事情拿来剖析看,前几天我事情做事情找不到思路没有只是一个果,关键的因不在这里。我并没有很彻底地去思考自己无法推进项目地原因,当被问到事情为什么无法推进的时候只是简单粗暴地丢出一个问题——我找不到做这件事的思路。
- 这其实是一个很无脑且不负责的回答。任何人在问及他人无法推进工作的原因的时候,得到这样的回答,第一反应应该都会是暴怒吧。但是公司的人都很客气的没有讲出来对一个实习员工的不满,大家素质也是很高了。但问题仍然存在,大家不讲反而会纵容我继续用这个回答当做借口来对大家的询问敷衍了事。当这句话讲多了之后,甚至连将这句话得人自己都相信这句话了,很不自觉地把这句话当成一句挡事的良方:
- 你怎么不做这件事呢?我没有思路。那你没有思路为什么不来问呢?——到这时,如何推进一个项目的问题就很完美的被转化为了“如何获得做事情的思路”。而这个问题就好处理多了,做完这件事情,我又给自己争取了更多的时间来拖延项目的进度。
- 我为什么要拖着?我也很纳闷这个问题。我宁肯拖死也不肯把这件事情落地做一下。我好想在逃避事情对我自己工作能力的检验。我在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完美,在担心做出来的成果达不到别人的标准,担心老大和公司其他人在看到我给出的蹩脚的方案的时候的失落的表情。我在试图拖着不做这件事,把自己的低效能推给状态,这样自己就可能会有做不好的理由:我不是做不好,我只是还没开始做呢。但是我没有考虑的是,其实不做比做不好对一个人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损害更严重。
- 我应该针对于以上问题,可以做的改进时,推进一个项目,在老板询问推进进展之前就可以向老板汇报工作的进度和进展。
为什么没有思路就难以推进问题了?无法处理问题的更深层原因是什么?、
- 我自感觉是一个期待导向的人,当能够搞清楚自己的期待或者别人的期待,会有能量去做事情。但是当自己期待缺失没有明确别人或自己的期待,直接着手进行工作的时候,就会被卡住,无法推进工作。如果自己又犯浑,想去掩盖这件事的时候,会在细节上面不断地抠,做出很努力的样子。意义和期待这样没有想在前面,问题就在推进的过程中暴露无遗。
- 表面看是自己无法制定计划。但是深想起来,这里暴露出的是更深层的问题。
- 对自己能力边界的认识不清晰。当别人对自己提出一个期待,或者自己对自己有了什么期待,就有了去做事情的动力了。盲目接招,是因为没有考虑自己能否做到的问题,也没有什么依据去考虑自己能否达成,总之是别人有了期待,自己就先接下了。完全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问题。而且自己在感性状态下遇到问题又习惯性憋着不说,结果就是不断给自己和别人挖坑。
- 意义感缺失时无法进行自我驱动。(空白待补充)
如何处理自己的优柔寡断问题?
- 3秒做出判断,对结果的顾虑留给复盘和反思环节。但结果的思考和提炼,不应该是自己拖延进度的借口。留出更多的时间给自己的复盘和反思环节,在对比期待成果和最终成果之间的差距来校验和修正假设——假设正确,总结经验;假设错误,被打脸,就要记录教训,调整自己的假设。
关于大法师讲的盲目自大的问题。
- 自大可能并不是一个真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这个问题不存在,而是自己发现这并不是问题的本源。导致自己盲目自大的原因是自己对自己能力边界的不自知。由于自己竟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自然”地觉得我应该知道这大家讲的个事情了,所以会有不少妄自菲薄的话随口而出。问题的因在于不知道,而不是在于自己知道了而刻意自大。自身问题的根源在于盲目,问题的表象是自大。所以大法师讲的问题就很精准,后面是问题的因,前面是问题的果。
- 如何解决掉自己这个问题呢。我一直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能力,探知自己的能力边界对我来说也不是在纸上写写画画就能完成的事情。对自己能力的认知,应该是在不断地做事情的过程中摸索出来的。想要短期内处理掉自己“盲目自大”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而想要从因上解决,就要不断地做事情,事后复盘寻找亮点探寻自己的能力边界。
如何看待“没有大局观,满眼细节”这个问题?
- 仔细回顾自己的职场经历,这可能又是藏在自己意识深处的一个问题。执着于细节,在别人问责的时候可以给自己找到很多理由,诸如细节决定成败,想要做到完美等等;但是如果一直在思考意义和方法而耽误了事情的推进进度被问责的时候,大家总会觉得这人在想一些大而空的东西。过往的职场经历中,大家总是在思考如何不犯错,而在有效层做事情就是不犯错的最好方法——即使错了,也不是错,因为在这个层面做的事情,从有效的角度去说,总能够讲得过去。“没有大局观,满眼细节”这个问题的底层,还是我在畏惧犯错。
- 导致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原因,是“求快”。心底总是想着快点出做出成果,千万不要被别人看出来“我是个傻子”这种心态,督促着自己要赶快做点什么东西出来。自己自己在急于出成果时,就会着急找到细节事项进行推进。
- 方法缺失。当自己针对一件特定的事情的方法缺失时很容易使用原来做事情的方法直接套用,钻到细节。这实际上是在what层面思考,寻找和这件事情类似的事情,不断寻找事情的共同点,而后调用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在掉入细节。而比较恰当的思考方式可以是先思考这件事情的目的和期待的成果,寻找达成期待的路径,通过why来确立how。
处理观念层面可以和同事多交流来解决,通过昨天大法师和老大的一番长谈,我也能感受到这不是一个会随意问责的公司。在成果导向的驱动下,相对于责任的归属,大家更关心的是影响成果产出的问题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处理。
问题方法缺失的问题没有办法像调整观念一样可以快速得到解决,只能在做中不断思考,使用思考后的方法做出成果后,再进行方法的萃取和积累。
要如何用好分层思考的方法,避免自己陷入细节?
- 清单和话术可能是比较好的解决方案,我需要积累在具体某一类事件中自己做事的清单和话术。这个工作暂时还没有开始。
后记
此次自我反思针对自己心理活动部分的撰写是基于自己行为以第三方视角进行的问
题分析,并非自己真实的心理活动记录。
掉坑过程中并没有很理性地去使用什么手段进行逃避,只是跟着自己的感觉在拖延。时候反思,推演其中的心理活动的逻辑,试图用理性的方法去理解其中感性的问题,以期日后发现类似问题可以处理。
灵感记录:
反思方法:对比期待结果和实际结果。从what(问题是什么)、why(导致问题产生的观念原因)、how(导致问题产生的方法原因,方法缺失或者方法错误)的角度分析自己的问题
反思方法:提出问题,以第三方视角对自己提问,寻找可能的原因
此次反思记录的问题:
- 没有精准地提炼出处理问题方法;
- 没有将问题和问题的原因结构化找出其中逻辑,找出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