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其十一》
这是初高中学到的一句经典的话,之前也觉得已经理解了这句话:复习旧的知识可以知道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之前我突然明白过一个道理:书上的知识,只是作者的知识,并非读者的知识。只有读者自己亲身实践了,真正掌握了,才算是读者的知识。也就是说,虽然两个人都明白一个知识,但是如果某个人没有完全领悟和实践,也不算“他的”知识——他并不拥有它。
这就产生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故”和“新”分别指什么呢?窃以为,“故”指的是全人类的知识,“新”指的是自己的知识。我们温习的必须是全人类的知识,如果只温习自己的知识,接触面未免过于狭窄。而“新”不应该指全人类的知识。不然“悟新”的门槛未免过高。比如,通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一书,你学到了“积极主动”(这个世界的旧知识),然后领悟到“积极主动也是一种责任感,是对自己负责”——虽然你领悟到的是你从来没有过的知识,但是大概率其他人已经领悟出来了。但这并不耽误我们为获得新的体悟而高兴。如果真的领悟到这个世界从没有人领悟到的知识,那估计很难“知新”了
所以,恐怕孔子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说让我们多读书,多开阔眼界,但也不要死读书,只求记住书上的知识,而是去体悟,去发掘新的观点——这就离不开思考、行动、反馈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十七》
我一直以为这句话的翻译是:仲由,教诲你的你知道了吗?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明智的(“是知也”中的“知”通“智”)。这句话是孔子告诉学生要实事求是。然而钱穆先生的解释,却让我想到了巴菲特的一个理念。
钱穆先生解释第一句话“由!诲女知之乎”,意思是——仲由,让我来告诉你什么是知道吧!然后钱先生马上说:
人有所知,必有所不知……人类必先有所知,乃始知其有不知。如知马,始知非马,但不知其究为何物。然则我所谓知此物非马者,乃仅知我之不知其究为何物而已。人多误认此不知为知,是非之辨,遂滋混淆
——《论语新解》
大致意思是说,我知道什么是马了之后,就会知道某个动物不是马,但可能不知道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所以当我说“知道”这动物不是马,是说我仅仅“知道”我不知道这是什么而已。
巴菲特提到过“能力圈”的概念,大致意思是说,如果你能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那这应该是你真正的能力。如果你觉得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很强,不知道自己能力的限制在哪里,什么时候这个能力不会发挥作用,那这大概率不是你的真正能力。有边界的能力才是你真正的能力圈。就如同巴菲特,虽然被称为股神,但他从来不去碰互联网股票,因为他没有觉得自己的炒股“能力”很强,反而觉得互联网自己看不懂,是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所以从来不去做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
孔子告诉仲由(子路)的也是如此,当你觉得自己知道什么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清楚,关于这个“知道”你不知道的是什么,你“知道“的范围到底在哪里?只有这样,你的”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
当又一次在古典中寻找到现代概念后,我不禁再次感慨古人的智慧博大精深,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