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来书店都会碰到和我一般年龄或是比我小的男生、女生推销一款去渍用品。
最开始的时候,我连听都不听,直接拒绝他们。我甚至感觉这种推销是一种十分恶劣的行为,不但会影响看书人的心情,也与这整个书店的氛围格格不入。
今天,来推销同一款产品的是一个小男生。大概是95年左右的样子,瘦高型,长的也蛮帅,这些都不是重点,重点是他那副略带羞涩的表情、小心翼翼又拘谨的动作、轻柔的声音、礼貌周到的感谢让我稍微多注意了一下。
这副拘谨的神情和我那么相似。
不管是此刻有多少人拒绝了他,他还是锲而不舍的一桌一桌的用轻柔的语调去推销。看着他的背影,突然心里有了一丝酸涩,后悔拒绝了他,哪怕为了这份触动也应该买下他的一个产品的。
不管怎么样,这就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啊!和我相似,也和大多数人都相似。
每个人都是经历了多少痛苦、挫败,以及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成就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我是一个农村的女孩,从小极度自卑。离开农村的那年已经16周岁了,那是因为初中毕业没有中考,直接去了亲戚所在的城市(保定)去上中专。
初到大城市,对于我真的是惶恐万分。在亲戚家的表现更是小心翼翼,通常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不敢大声说话,甚至都不敢去上洗手间。
更甚的是有一次,早上和他们一起出去晨练,我和小区内的一个长辈打羽毛球,那个长辈打的太过投入,亲戚回家做饭去了,留下我继续打,等到我回家的时候他们已经吃完饭。这时候,我不敢去问正在做家务的亲戚早饭有没有留我的,而是直接坐在餐桌上,啃起了干瘪的馒头和咸菜,随便吃点糊弄过去,总好过尴尬的去问他们。
这时候,亲戚走过来看到我在啃干馒头,直接就怒了。她说:我们有那么坏么,连早饭都不给你留!你就不会问问我早饭在哪里,或者是找找厨房的锅里。你离家这么远来到我们这啃干馒头,让你爸妈怎么想!
呼吸短促、头晕目眩、双眼含泪、一言不语。我只是不敢去问,我只是觉得自己很渺小,那种卑微的心情没有经历过的人又怎会理解!
我用了将近8年的时间,才慢慢的从极度自卑调整到现在的普通自卑。在这八年里,我太过熟悉今天碰到的这个小男孩眼中的神情,太能体会他内心的那份忐忑。
好在,我没有放弃自己。
上完中专后,我便来到了北京和同学一起打工。在最初的那几年,我边打工边上完了成人大专。每个周六日我都要早上五点半起床去学校,晚上七点半回到工厂宿舍。单程需要倒三次车,每天路上来回需要五个小时。而我,几乎没有请过假。
那时候,我经历了很多身体与精神上的痛苦。精神的痛比身体要痛苦千百倍。同学开始故意疏远我,并且在明知我第二天要五点起床的情况下,凌晨还聚在一起叽叽喳喳的看电影。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自己躲在被子里哭泣。
那些过去的岁月形成了自己生命的一部分。相对于从小学到大学一路走过的人来说,我走的弯路太多太多。惭愧的是,这些经历对于我的促进还是远远不够。
这个世界真的是不公平的,你生下来就和别人的起点不一样,这些你努力了八年换来的心智成长,在别人那里甚至天生就存在。而你的这种卑微再怎么努力都不会完全甩掉,它会成为一个思想钢印深深的刻在你的骨子里。
但这个其实是不可怕的,即使那种思想钢印一直在骨子里,你还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使之对你的影响降到最小。
最可怕的是,别人明明比你的起点高,却比你还要努力!
最可怕的是,那些起点低的人,不会有改变的意识。
《罗辑思维》有一期提到:
社会的真正分层是观念分层。美国女作家芭芭拉做了一个社会实验,她想调查美国的穷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勤劳苦干,摆脱穷人的命运。答案是:几乎不可能。因为穷人的认知能力不够,已经把自己牢牢的限定在自己的社会层次上。
唯一的办法就是:认知升级。
美国人把能够超越自己命运的人称之为英雄,他们在阶层社会中长大,知道这种跨越阶层超越自己的人是多么伟大。
现在中国的社会分层还未形成,教育分层也还远着,从这个层面上看,每个人都可以提升自己的认知超越自己的阶层,成为英雄。
重要的就是看我们能不能有“认知升级”的认知。
这也是,我自从离开家乡便不愿意再回去的原因。大城市的环境给了我更多的视野与认知,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如果我现在还在那个小村庄,早已过上了每天骂骂孩子,和老公吵吵架,和邻居家长里短的唠嗑中的生活。
想想,这也太过于可怕。
如果说自卑的好处,那我觉得就是它能够让自己认识到所有的不足,然后尽全力的去努力。
那么,我想我自始至终都还是需要这一分卑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