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走亲戚,可能是大江南北都少不了的习俗,只是方式大同小异。
小时候特别盼着过年,可以穿一年增添一件的新衣服,可以吃平时吃不到的大鱼大肉美味,可以在走亲访友期间得到几十块的压岁钱。
都说过了正月十五才算过完年,可能那是出于之前人们对过年的兴奋,开心团圆幸福的时刻能久一点就久一点。只是现在少了那种感觉,大年初六春节假期一结束,就感觉年已经过完了。
作为这个春节的过来人,一个实实在在在老家过年的人,很有发言权的。最大的感触就是昔非今比,年味渐渐的淡了。
歌谣里,幼儿园小学生课本里都有过了腊八就是年一说。有蒸馒头,煮锅肉,炸丸子等活动。可是由于生活节凑的加快,或者是现在的人越来越懒了,这些东西都简化或者没有了,因为这些东西超市里都可以买到。甚至有的时候感觉贴春联都是一种敷衍。
之前除夕一家人会年夜饭后,拿出瓜子花生糖果,一家人在电视机前看半天春晚,有说有笑地讨论里面的明星或者小品,过了晚上十二点就会急忙放鞭炮下饺子,预示着一年开始“越早越好”。
现在是吃过饭,象征性地看下电视,感觉一切还不如刷视频玩游戏有意思,也没有了彼此推心置腹的交流,都是在各自鼓捣自己的手机。玩累了就去睡觉,一直老样子第二天八九点还不想起床。
小时候,大年初一的时候,小伙伴都喜欢老早起来,一起挨家挨户串门,捡散落下来没燃放的鞭炮,会串门聊天拜年。现在大家好像都患有社交恐惧症,也许是一年一年反复聊倦了那些话题,总而言之,大家都不喜欢出门了。
虽说是过年,可是吃的那些东西,平时也没少吃,反而觉得过年时天天来客什么的做一桌子菜感觉是一种劳累。彼此都吃不了多少,只是为了凑够八个或者是十个菜。然后客人走后,一家人再接着吃两天剩菜。
所以基于这种情况,之前要很多天才能走完的亲戚,现在最多两三天就可以了。之前车马很慢,仪式感很强。现在也是追求一个仪式感——这家亲戚是去了。本着不麻烦别人,也方便自己的原则,礼一放,不吃饭就走了。
走亲访友少不了的就是一番嘘寒问暖,然后话题转移到那几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上。今年在哪上班?今年挣多少钱?有对象没有?啥时候结婚?小孩现在几岁了上几年级了?反反复复,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生活有时都是情景如水一样,这几个问题又能有什么新奇的答案。
话说过来,可能也是为了避免玩手机的尴尬,把把问过很多年的问题再拿出来问一遍。这就是所谓的尬聊吧。
年已过,感觉明年应该还是这个样子,一样的感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