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或是工作中,经常会针对一些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小组成员们经过一起热烈的讨论和争辩,制定出完美的方案,最终完成任务。
参与讨论的时候,最重要的技巧是提问。想提高讨论的技巧,有效地实现讨论的目的,就要学会提出关键性的问题。
写论文、演讲稿的时候,同样需要通过严谨的论证过程,不断地挑战论据,说服受众接受自己的观点。
对论证的过程的挑剔:提问、解答;再提问、再解答......,经过不断地推敲补漏得出的结论是最可信的,写出来的文章,也更加精彩。
最厉害的提问是,问到得到某个结论所依据的逻辑。
《学会提问》这本书是介绍批评性思维方法的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的经济学家尼尔·布朗和心理学家斯图尔特·基利。
这本书跟很多译著一样,不太容易读懂,但是一旦读进去了,会发现其提供的理论很具有实践指导性,指导人们怎么问出关键性的问题。
01 批判性思维方法的积极意义
在进行各种讨论的过程中,人们期望的是通过这些讨论,拨开云雾,找到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关键,形成客观的主题意见。
以批评性思维方式,严密地推敲自己的观点,经过提出关键问题进行层层考验后形成的决定和看法,让我们觉得更加理直气壮。
《学会提问》这本书中提出,人的思维方式有两种:海绵式思维方式和淘金式思维方式。
海绵式思维方式,即不加思考地全面吸收各种信息。类似于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填鸭式教学,老师教什么就吸收什么,没有筛选、剔除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
淘金式思维方式,即经过淘洗,吸收其精华,对有异议的观点提出看法,进行进一步的考验,不是全盘接受。
批判性思维,接近淘金式思维方式。对不能完全认同的观点,以批判的方式,找出其各种不准确的逻辑,让观点最终接近真理。
学会批评性思维方法,坚守的是实事求是,努力思考而非盲从。
但是,批判性思维绝不意味着要对人进行攻击,而要对形成的观点及其论证逻辑进行考验。
02 怎样提出关键性问题
- 找出论题和结论,以及持有这个观点的理由
先找出要阐述的论题和结论,然后理清持有这个观点的脉络。
论题,就是引起对话或讨论的问题抑或争议。它是后续所有讨论的驱动力。
结论,即作者或演说者希望你接受的信息。
理由和结论相结合,就构成了论证。理由,即我们为什么要相信某个结论的解释说明或逻辑依据。
结论站不站得住脚主要取决于理由的扎实与否。薄弱的理由必然导致薄弱的推论。
批评性思维就是要找出理由的薄弱点,并提出关键问题,还以事实真相。
- 哪些词意思不明确,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推理过程是否正确,论证的效力如何,有没有替代原因,数据有没有欺骗性,有什么重要信息被省略了。
这一系列的设问,都是针对论证的严谨性进行拷问,以期得出最真实的结论。
推理的说服力够不够强,取决于论证过程中是否严密准确、真实可信、逻辑合理、结论可靠。
所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提问的方法,书中都有解释说明,还有这些方法的应用练习,实战性非常强。
- 依据论证,还能得出那些结论
再次对得出结论的严密性进行确认,试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多重结论得出。
03 学会友好地提出关键性问题
以批判性思维方式提出关键问题,通常会一针见血地指出观点和结论的逻辑问题,比较尖锐。为了把讨论进行下去,需要调剂出一个相对友好的氛围。
针对营造交流的友好氛围,本书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可以找来读一读。
看一看美国大选季期间,大家使用的策略,也就是“每日秀”(Daily Show)主持人乔恩·斯图尔特(Jon Stewart)在节目里幽默的那种谈话策略,他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可以肯定你不是希特勒。”
本着斯图尔特引用的这句话的精神,就能够营造出一种欢迎讨论和提问的氛围。
以下列举一些谈话策略,让谈话能够继续下去:
- 寻找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或其他一致同意的结论,以此为基础,找出对话中分歧产生的原点。
- 好奇心再强,也要表现得体贴关心和不温不火,一旦讨论的语气升温,就要不断提醒自己,你的目的不是来舌战群英的。
- 确保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表现出谦虚的态度,而不是一副全知全能、目空一切的架势。
书中还有很多其他策略,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细细品读。
认真听懂参与讨论人的叙述和表达,弄懂讨论的主题和结论的逻辑关系,找出逻辑漏洞或缺陷,补齐消除缺陷,达到讨论的效果。
批评性思维的习惯养成,对工作学习中的讨论和写作的严谨态度是个很大的改进和提高。